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1.1 鸡的快慢羽表型判定 | 第11-12页 |
1.2 鸡的快慢羽性状及遗传 | 第12-15页 |
1.3 羽速基因对鸡生产性状的影响 | 第15-17页 |
1.3.1 对生长速度和体重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2 对产蛋性能的影响 | 第16页 |
1.3.3 对生活力和抗病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 催乳素受体(PRLR)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1.4.1 催乳素受体(PRLR)与动物繁殖的关系 | 第17-18页 |
1.4.2 PRLR基因基本结构、表达及多态性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1.5 关于SPEF2的研究 | 第24-25页 |
1.6 关于鸡dPRLR/dSPEF2的研究 | 第25-27页 |
1.7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第二章 鸡融合基因的拼接方式检测及鉴定 | 第28-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2.1.1 试验动物 | 第28页 |
2.1.2 仪器和试剂 | 第28-29页 |
2.1.3 实验样品采集 | 第29页 |
2.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9页 |
2.1.5 酚氯仿提取DNA | 第29-30页 |
2.1.6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0-31页 |
2.1.7 鸡融合基因拼接处的鉴定PCR | 第31-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2.2.1 基因组中融合基因拼接处PCR扩增 | 第32页 |
2.2.2 基因组中融合基因拼接处的序列测定 | 第32-35页 |
第三章 鸡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方式鉴定 | 第35-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2页 |
3.1.1 试验动物 | 第35页 |
3.1.2 仪器和试剂 | 第35-36页 |
3.1.3 实验样品采集 | 第36-37页 |
3.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7页 |
3.1.5 样品RNA的抽提 | 第37-38页 |
3.1.6 样品cDNA合成 | 第38-39页 |
3.1.7 特异性引物逆转录cDNA合成 | 第39-40页 |
3.1.8 RT-PCR验证慢羽鸡中融合基因的转录 | 第40-41页 |
3.1.9 RT-PCR验证慢羽鸡中融合基因的双向转录 | 第41-4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3.2.1 慢羽鸡中融合基因的转录表达 | 第42页 |
3.2.2 慢羽鸡中融合基因拼接处的转录序列测定 | 第42-43页 |
3.2.3 慢羽鸡中融合基因双向转录的验证 | 第43-47页 |
第四章 鸡快慢羽候选基因的甄别 | 第47-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4.1.1 试验动物 | 第47页 |
4.1.2 仪器和试剂 | 第47-48页 |
4.1.3 实验样品采集 | 第48页 |
4.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8-49页 |
4.1.5 样品RNA的抽提 | 第49-50页 |
4.1.6 样品cDNA的合成 | 第50页 |
4.1.7 待测样品的待测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0-51页 |
4.1.8 统计方法 | 第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4.2.1 快慢羽鸡皮肤中PRLR基因在的表达水平差异 | 第51-53页 |
4.2.2 慢羽鸡皮肤中融合基因和PRLR的表达水平比较 | 第53页 |
4.2.3 快慢羽鸡皮肤中SPEF2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 | 第53-56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附表1 本实验用到的引物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