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词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雷帕霉素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1.1 雷帕霉素简介 | 第9页 |
1.1.2 雷帕霉素抗真菌研究 | 第9-10页 |
1.1.3 雷帕霉素拮抗分子机制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 灰葡萄孢菌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灰葡萄孢菌简介 | 第12-14页 |
1.2.2 抗菌化合物及作用机制研究 | 第14-15页 |
1.2.3 丝状真菌功能基因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2.4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3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雷帕霉素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研究 | 第19-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19-20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1.1.2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1.1.3 培养基 | 第19页 |
1.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9-2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1.2.1 雷帕霉素作用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 | 第20页 |
1.2.2 灰葡萄孢菌在不同氮源条件下对雷帕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 第20页 |
1.2.3 雷帕霉素作用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毒力测定 | 第20页 |
1.2.4 雷帕霉素作用灰葡萄孢菌菌丝的显微观察 | 第20页 |
1.2.5 雷帕霉素作用灰葡萄孢菌丝的扫描观察 | 第20-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2.1 雷帕霉素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 第21页 |
2.2 雷帕霉素、嘧菌酯和丙烷脒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比较 | 第21-22页 |
2.3 灰葡萄孢菌在不同氮源条件下对雷帕霉素的敏感性 | 第22-23页 |
2.4 雷帕霉素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显微观察 | 第23-24页 |
2.5 雷帕霉素对灰葡萄孢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影响 | 第24-2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雷帕霉素拮抗灰葡萄孢菌机制初探 | 第27-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9页 |
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7-29页 |
1.1.1 供试菌株及质粒载体 | 第27页 |
1.1.2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1.1.3 培养基 | 第28页 |
1.1.4 实验所用抗生素及其浓度 | 第28页 |
1.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8-2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9-39页 |
1.2.1 灰葡萄孢菌基因组DNA和质粒的提取 | 第29-31页 |
1.2.2 灰葡萄孢菌总RNA提取 | 第31-32页 |
1.2.3 cDNA序列的片段获得与质粒的构建 | 第32-33页 |
1.2.4 核酸纯化或凝胶回收 | 第33-34页 |
1.2.5 DNA连接、酶切与去磷酸化 | 第34-35页 |
1.2.6 DNA酶切 | 第35-36页 |
1.2.7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与大肠杆菌感受态转化 | 第36页 |
1.2.8 农杆菌介导的灰葡萄孢菌转化 | 第36-38页 |
1.2.9 基因表达分析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57页 |
2.1 灰葡萄孢菌FKBP与TOR的cDNA序列的获得 | 第39-44页 |
2.1.1 灰葡萄孢FKBP基因cDNA序列获得 | 第40-42页 |
2.1.2 灰葡萄孢TOR基因cDNA序列获得 | 第42-44页 |
2.2 灰葡萄孢菌TOR沉默菌株的构建 | 第44-52页 |
2.2.1 TOR干扰载体的设计 | 第44-46页 |
2.2.2 TOR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46-49页 |
2.2.3 基因沉默菌株的获得 | 第49-52页 |
2.3 TOR沉默后对灰葡萄孢的影响 | 第52-57页 |
2.3.0 沉默菌株生长变化 | 第52-53页 |
2.3.1 TOR沉默后灰葡萄孢对雷帕霉素敏感度的变化 | 第53-54页 |
2.3.2 TOR沉默后灰葡萄孢致病力变化 | 第54-5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59-61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2 下一步工作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