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述评 | 第15页 |
1.3 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风险 | 第17-40页 |
2.1 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概述 | 第17-27页 |
2.1.1 第三方支付定义 | 第17页 |
2.1.2 第三方支付特征 | 第17-18页 |
2.1.3 第三方支付的模式分类 | 第18-22页 |
2.1.4 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功能 | 第22-27页 |
2.2 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2.3 我国第三方支付面临的风险 | 第30-40页 |
2.3.1 第三方支付平台面临的风险 | 第30-35页 |
2.3.2 第三方支付用户面临的风险 | 第35-38页 |
2.3.3 风险存在的原因 | 第38-40页 |
3 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0-48页 |
3.1 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的现状 | 第40-42页 |
3.1.1 关于电子支付业务的法律规范 | 第40页 |
3.1.2 关于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法律规范 | 第40-42页 |
3.2 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42-48页 |
3.2.1 监管制度不健全 | 第43-45页 |
3.2.2 静态监管不合理 | 第45-46页 |
3.2.3 反洗钱措施不到位 | 第46页 |
3.2.4 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不够 | 第46-48页 |
4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国际经验比较及启示 | 第48-54页 |
4.1 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国际经验比较 | 第48-51页 |
4.1.1 法律框架和监管模式 | 第48-49页 |
4.1.2 监管目标 | 第49页 |
4.1.3 监管原则 | 第49-50页 |
4.1.4 监管措施 | 第50-51页 |
4.2 对完善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启示 | 第51-54页 |
4.2.1 完善第三方支付监管立法 | 第51-52页 |
4.2.2 建立分类监管和动态监管体系 | 第52页 |
4.2.3 兼顾创新与规范 | 第52-53页 |
4.2.4 建立相对灵活的备付金监管制度 | 第53页 |
4.2.5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第53-54页 |
5 加强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建议 | 第54-60页 |
5.1 完善监管组织结构体系 | 第54-55页 |
5.1.1 突出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监管地位 | 第54页 |
5.1.2 发挥商业银行的协作监督作用 | 第54页 |
5.1.3 增强支付机构的合规自律意识 | 第54-55页 |
5.1.4 调动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力量 | 第55页 |
5.2 明确监管的重点内容 | 第55-57页 |
5.2.1 客户资金的监管 | 第55-56页 |
5.2.2 客户信息安全的监管 | 第56页 |
5.2.3 信息系统安全的监管 | 第56-57页 |
5.3 改善监管措施 | 第57-58页 |
5.3.1 市场准入监管措施 | 第57页 |
5.3.2 日常经营监管措施 | 第57-58页 |
5.3.3 市场退出监管措施 | 第58页 |
5.4 充分利用监管手段 | 第58-60页 |
5.4.1 非现场检查手段 | 第58-59页 |
5.4.2 现场检查手段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6.1 结论 | 第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