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页 |
1.2 油页岩 | 第12-17页 |
1.2.1 油页岩物理性质 | 第13页 |
1.2.2 油页岩化学性质 | 第13-15页 |
1.2.3 油页岩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4 油页岩工业“三废”处理现状 | 第16-17页 |
1.3 油页岩灰 | 第17-19页 |
1.3.1 油页岩灰的危害 | 第17页 |
1.3.2 油页岩灰利用现状 | 第17-19页 |
1.4 油页岩半焦 | 第19-22页 |
1.4.1 油页岩半焦理化性质 | 第20-21页 |
1.4.2 油页岩半焦的危害 | 第21页 |
1.4.3 油页岩半焦的利用 | 第21-22页 |
1.5 铀吸附材料概述 | 第22-23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学术思想 | 第24-2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方法 | 第26-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2.1.2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26-27页 |
2.2 表征与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第3章 类水滑石的合成及其铀吸附性能研究 | 第29-49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9-33页 |
3.2.1 油页岩灰的前处理 | 第29-30页 |
3.2.2 类水滑石的制备 | 第30页 |
3.2.3 吸附实验 | 第30-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8页 |
3.3.1 油页岩灰的活化处理与金属离子提取研究 | 第33-36页 |
3.3.2 类水滑石的表征 | 第36-40页 |
3.3.3 类水滑石铀吸附性能研究 | 第40-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以白泥和油页岩灰为原料制备吸附材料 | 第49-76页 |
4.1 引言 | 第49-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4.2.1 油页岩灰的前处理 | 第51-52页 |
4.2.2 白泥的前处理 | 第52页 |
4.2.3 水滑石的制备 | 第52页 |
4.2.4 水化硅酸钙的制备 | 第52页 |
4.2.5 水化硅酸钙铀吸附实验 | 第52-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75页 |
4.3.1 原料的前处理 | 第53-56页 |
4.3.2 钙铝类水滑石的表征 | 第56-65页 |
4.3.3 水化硅酸钙的表征 | 第65-67页 |
4.3.4 水化硅酸钙铀吸附性能研究 | 第67-72页 |
4.3.5 干燥方式对于水化硅酸钙结构的影响 | 第72-74页 |
4.3.6 铀吸附反应机理及离子竞争研究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以油页岩半焦为原料制备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及其铀吸附性能研究 | 第76-97页 |
5.1 引言 | 第76-7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7-78页 |
5.2.1 硅-铝-碳的分离 | 第77页 |
5.2.2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77-78页 |
5.2.3 吸附实验 | 第7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8-95页 |
5.3.1 油页岩半焦成分分析 | 第79-81页 |
5.3.2 碳-硅-铝的分离 | 第81-83页 |
5.3.3 介孔二氧化硅的表征 | 第83-85页 |
5.3.4 介孔二氧化硅铀吸附性能研究 | 第85-93页 |
5.3.5 分离后碳的表征 | 第93-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6章 油页岩半焦改性及其铀吸附性能研究 | 第97-111页 |
6.1 引言 | 第97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7-98页 |
6.2.1 油页岩半焦改性 | 第97-98页 |
6.2.2 改性油页岩半焦吸附实验 | 第9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10页 |
6.3.1 油页岩半焦改性 | 第98-99页 |
6.3.2 改性油页岩半焦表征 | 第99-105页 |
6.3.3 改性油页岩半焦吸附性能研究 | 第105-11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结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