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明代哲学(1368~1644年)论文--其他论文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4-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7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7-23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23-27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7-30页
        1.4.1 研究思路第27-29页
        1.4.2 研究方法第29-30页
    1.5 创新之处第30-31页
第2章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31-49页
    2.1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第31-39页
        2.1.1 政治动荡不安第31-32页
        2.1.2 新旧经济交替第32-33页
        2.1.3 中西文化交汇第33-39页
    2.2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第39-43页
        2.2.1 汲取孔孟儒学第39-40页
        2.2.2 吸收横渠关学第40页
        2.2.3 摄入程朱理学第40-41页
        2.2.4 吸取陆王心学第41-42页
        2.2.5 借鉴释老之学第42-43页
    2.3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43-48页
        2.3.1 自幼贫困 矢志读书(1635-1644)第43页
        2.3.2 泛览群籍 穷心经史(1645-1656)第43-44页
        2.3.3 默坐澄心 性明见道(1657-1669)第44-45页
        2.3.4 讲学授徒倡明学术(1670-1679)第45-46页
        2.3.5 借寓恶室匡正人心(1680-1705)第46-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3章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第49-77页
    3.1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的精髓——悔过自新第49-59页
        3.1.1 悔过自新说的产生背景第49-51页
        3.1.2 悔过自新说的思想渊源第51-54页
        3.1.3 悔过自新说的具体内容第54-58页
        3.1.4 悔过自新说的根本宗旨第58-59页
    3.2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的三重境界——学髓之说第59-66页
        3.2.1 学之肤在于广究学问第59-60页
        3.2.2 学之骨在于提升道德第60-62页
        3.2.3 学之髓在于探究本原第62-66页
    3.3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的终极追求——明体适用第66-76页
        3.3.1 明体适用说的产生背景第67-68页
        3.3.2 明体适用说的具体内容第68-75页
        3.3.3 悔过自新说与明体适用说的关系第75-76页
    3.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4章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路径第77-95页
    4.1 道德修养第77-88页
        4.1.1 立志与存心第77-79页
        4.1.2 转念与慎独第79-81页
        4.1.3 主静与主敬第81-86页
        4.1.4 格物与明善第86-88页
    4.2 道德实践第88-94页
        4.2.1 谨言慎行以为人第89-90页
        4.2.2 贵德重用以为学第90-91页
        4.2.3 经纶参赞以处世第91-94页
    4.3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的特征与影响第95-109页
    5.1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第95-98页
        5.1.1 立足关学 反思王学第95-96页
        5.1.2 兼承朱陆 重建儒学第96-98页
    5.2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定位第98-103页
        5.2.1 理学内部的反思总结第98-100页
        5.2.2 内圣外王之道的发展第100-103页
    5.3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第103-107页
        5.3.1 对清初经世思潮的影响第103-105页
        5.3.2 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第105-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6章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第109-137页
    6.1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现代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109-116页
        6.1.1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现代转化的必要性第110-112页
        6.1.2 李二曲道德教育思想现代转化的可行性第112-116页
    6.2 悔过自新说的当代启示第116-125页
        6.2.1 恪守慎独美德第116-119页
        6.2.2 坚持日新又新第119-122页
        6.2.3 注重躬行实践第122-125页
    6.3 学髓之说的当代启示第125-130页
        6.3.1 注重循序渐进第125-126页
        6.3.2 塑造理想人格第126-127页
        6.3.3 注意内外结合第127-130页
    6.4 明体适用说的当代启示第130-136页
        6.4.1 重视道德教育第131-134页
        6.4.2 重塑价值体系第134-136页
    6.5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结论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2-153页
致谢第153-155页
附录第155-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范稳“藏地三部曲”中的大地书写
下一篇: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结论部分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