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9-2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 | 第22-31页 |
2.1 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的定义 | 第22-23页 |
2.2 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 | 第23-28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公共产品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外部性理论 | 第25-26页 |
2.2.3 产权理论 | 第26页 |
2.2.4 生态资本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 第26-27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2.3 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的基本思路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方法 | 第31-41页 |
3.1 基本方法 | 第31页 |
3.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 | 第31-34页 |
3.2.1 基本理论 | 第31-33页 |
3.2.2 确定单位当量因子价值量 | 第33页 |
3.2.3 计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 第33页 |
3.2.4 构建生态补偿核算模型 | 第33-34页 |
3.3 基于排污权交易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 | 第34-36页 |
3.3.1 基本思路 | 第34-35页 |
3.3.2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35-36页 |
3.4 生态补偿相关利益方的博弈分析 | 第36-40页 |
3.4.1 模型假设条件 | 第37页 |
3.4.2 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37-39页 |
3.4.3 有约束的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39-40页 |
3.4.4 结论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实例研究 | 第41-64页 |
4.1 研究区域的概况 | 第41-44页 |
4.1.1 南水北调工程总概况 | 第41页 |
4.1.2 东线工程基本概况 | 第41-43页 |
4.1.3 东线工程调水情况 | 第43页 |
4.1.4 东线治污环保工作 | 第43-44页 |
4.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东线工程江苏段生态补偿额度 | 第44-50页 |
4.2.1 当量因子的计算 | 第44-46页 |
4.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计算 | 第46-48页 |
4.2.3 生态补偿额度的确定 | 第48-50页 |
4.3 基于排污权交易的东线工程江苏段生态补偿额度 | 第50-61页 |
4.3.1 样本选取 | 第51页 |
4.3.2 模型构建 | 第51-54页 |
4.3.3 排污权计算 | 第54-57页 |
4.3.4 生态补偿额度的确定 | 第57-61页 |
4.4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区与受水区的博弈分析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总结 | 第64页 |
5.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