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1.1.1 植物景观与造景 | 第12页 |
1.1.2 植物群落 | 第12-13页 |
1.1.3 人工植物群落 | 第13页 |
1.1.4 校园植物景观 | 第13-14页 |
1.1.5 植物景观的功能 | 第14-15页 |
1.2 高校校园景观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1 国外校园景观相关理论研究与进展 | 第15-16页 |
1.2.2 国内校园景观相关理论研究与进展 | 第16页 |
1.3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的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1 国外校园植物景观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2 国内校园植物景观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4 校园植物景观评价的方法 | 第18-19页 |
2 引言 | 第19-22页 |
2.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9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2.1 校园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分析 | 第19页 |
2.2.2 功能区典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 第19页 |
2.2.3 校园植物景观的评价 | 第1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3.1 文献资料法 | 第19-20页 |
2.3.2 外业调查方法 | 第20页 |
2.3.3 数量生态学方法 | 第20页 |
2.3.4 层次分析法 | 第20-21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3 安徽农业大学校园种子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析 | 第22-30页 |
3.1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的意义 | 第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3.3.1 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第22-23页 |
3.3.2 科的大小分析 | 第23-25页 |
3.3.3 属的大小分析 | 第25-26页 |
3.3.4 科的分布区类型 | 第26-27页 |
3.3.5 属的分布区类型 | 第27-28页 |
3.4 小结 | 第28-30页 |
4 安徽农业大学校园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 第30-40页 |
4.1 选取人工群落 | 第30-31页 |
4.2 相关计算公式 | 第31-3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4.3.1 各类型乔木的占比 | 第32-33页 |
4.3.2 乔木树种数量大小排序 | 第33页 |
4.3.3 乔木树种频度分析 | 第33-34页 |
4.3.4 灌木各类型占比 | 第34页 |
4.3.5 灌木频度分析 | 第34-35页 |
4.3.6 草本层频度分析 | 第35页 |
4.3.7 群落中植物重要值排序 | 第35-38页 |
4.3.8 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38-39页 |
4.4 小结 | 第39-40页 |
5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景观综合评价分析 | 第40-52页 |
5.1 方法与原理 | 第40页 |
5.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50页 |
5.2.1 确定评价因子 | 第40-41页 |
5.2.2 制定评分标准 | 第41-43页 |
5.2.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43-47页 |
5.2.4 综合评价值的分级及评估 | 第47-50页 |
5.3 讨论 | 第50页 |
5.3.1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页 |
5.3.2 指标权重 | 第50页 |
5.4 校园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 第50-51页 |
5.4.1 校园植物数量分配不均匀,应加大树种和数量的选择 | 第50页 |
5.4.2 增加秋冬季节观赏植物的种类 | 第50-51页 |
5.4.3 植物配置的建议 | 第51页 |
5.5 小结 | 第51-52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6.2 讨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A | 第59-78页 |
附录B | 第78-81页 |
附录C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