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1 传统一、二次调频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1.2.2 储能参与电网调频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0-12页 |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2-13页 |
| 第2章 火电机组一、二次调频及储能系统的工作机理 | 第13-29页 |
| 2.1 火电机组一调频的工作机理及技术指标 | 第13-20页 |
| 2.1.1 调速器侧的一次调频工作过程 | 第13-15页 |
| 2.1.2 机组协调控制侧的一次调频工作过程 | 第15-19页 |
| 2.1.3 一次调频的技术指标 | 第19-20页 |
| 2.2 火电机组二次调频的工作机理及技术指标 | 第20-23页 |
| 2.2.1 二次调频的工作机理 | 第20-23页 |
| 2.2.2 二次调频的技术指标 | 第23页 |
| 2.3 储能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机理 | 第23-28页 |
| 2.3.1 储能系统的运行控制结构 | 第24-25页 |
| 2.3.2 储能系统PCS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5-2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电力系统一、二次调频及储能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9-48页 |
| 3.1 单区域电网调频的动态模型 | 第29-36页 |
| 3.2 互联区域电网调频的动态模型 | 第36-40页 |
| 3.2.1 冲击功率在各机组间的分配 | 第37-38页 |
| 3.2.2 联络线的功率增量 | 第38-39页 |
| 3.2.3 互联区域电网的二次调频 | 第39-40页 |
| 3.3 储能系统动态模型 | 第40-47页 |
| 3.3.1 储能模块化子系统的建模 | 第40-42页 |
| 3.3.2 基于贝杰龙模型的储能模块化子系统的扩容 | 第42-4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储能系统辅助机组调频的控制策略 | 第48-60页 |
| 4.1 模块化储能子系统的本地控制策略分析 | 第48-56页 |
| 4.1.1 VSC有源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分析 | 第48-53页 |
| 4.1.2 DC/DC双向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分析 | 第53-56页 |
| 4.1.3 储能子系统控制策略的仿真验证 | 第56页 |
| 4.2 储能系统主控制器的控制策略分析 | 第56-59页 |
| 4.2.1 储能系统辅助调频的调频功率控制策略 | 第57-58页 |
| 4.2.2 储能系统主控制器的负荷分配策略 | 第58-5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5章 电网调频频率特性分析 | 第60-72页 |
| 5.1 无储能的电网频率特性分析 | 第60-68页 |
| 5.1.1 单区域电网的一次调频频率特性理论分析 | 第60-64页 |
| 5.1.2 考虑非线性环节的一次调频动态特性补充分析 | 第64-66页 |
| 5.1.3 互联区域电网的调频频率特性分析 | 第66-68页 |
| 5.2 含储能的火电机组频率特性分析 | 第68-71页 |
| 5.2.1 含储能的火电机组频率特性理论分析 | 第68-69页 |
| 5.2.2 含储能的火电机组频率特性仿真分析 | 第69-71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