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1.2.1 经济效率的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1.2.2 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1.2.3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 1.3.3 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 1.3.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4 本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 1.4.1 难点 | 第18页 |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第20-28页 |
| 2.1 区域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 2.2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1-22页 |
| 2.3 经济效率理论 | 第22页 |
| 2.4 效率测度的方法 | 第22-24页 |
| 2.5 面板数据方法概述 | 第24-28页 |
| 2.5.1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概述 | 第24页 |
| 2.5.2 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别及判定 | 第24-26页 |
| 2.5.3 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步骤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现状 | 第28-32页 |
| 3.1 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 3.2 经济增长差异分析 | 第29-32页 |
| 3.2.1 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差异 | 第29-30页 |
| 3.2.2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差异 | 第30页 |
| 3.2.3 人均生产总值差异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效率分析 | 第32-46页 |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 4.1.1 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3页 |
| 4.1.2 数据来源 | 第33页 |
|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33-40页 |
| 4.2.1 技术效率 | 第34-35页 |
| 4.2.2 规模效率 | 第35-37页 |
| 4.2.3 X效率 | 第37-39页 |
| 4.2.4 配置效率 | 第39-40页 |
| 4.3 经济效率的对比分析 | 第40-44页 |
| 4.3.1 效率的地区对比 | 第40-42页 |
| 4.3.2 各效率与X效率的相关性对比 | 第42-43页 |
| 4.3.3 效率的增长趋势对比 | 第43-4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4页 |
| 5.1 数据来源和说明 | 第46-48页 |
| 5.1.1 指标的构建及说明 | 第46-48页 |
| 5.1.2 数据来源 | 第48页 |
|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8-53页 |
| 5.2.1 平稳性及协整检验 | 第48-50页 |
| 5.2.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 5.2.3 时间固定效应分析 | 第52-53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经济效率的提高对策与总结展望 | 第54-58页 |
| 6.1 我国地区经济效率的提高对策 | 第54-55页 |
| 6.1.1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比例 | 第54页 |
| 6.1.2 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 第54-55页 |
| 6.1.3 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培养市场新型技术人才 | 第55页 |
| 6.1.4 健全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深化程度 | 第55页 |
| 6.2 总结 | 第55-56页 |
| 6.3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附录A 论文中相关原始数据表 | 第63-69页 |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