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2.1 滴灌条件下节水控盐的灌溉水管理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1.2.2 农田GSPAC系统研究动态 | 第18-20页 |
1.2.3 浅层地下水利用及区域土壤盐分调控研究动态 | 第20-21页 |
1.3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3.1 河套灌区不同滴灌制度对土壤水热盐及作物影响试验研究 | 第21-22页 |
1.3.2 井渠结合不同灌溉模式下农田GSPAC系统响应试验研究 | 第22页 |
1.3.3 井渠结合典型区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评估 | 第22页 |
1.3.4 井渠结合对典型农田灌溉制度及土壤水分盐分的影响 | 第22页 |
1.3.5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4-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7页 |
2.1.1 试验区概况 | 第24-25页 |
2.1.2 隆盛井渠结合典型区概况 | 第25-27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7-29页 |
2.2.1 河套灌区不同滴灌制度对土壤水热盐及作物影响试验设计 | 第27页 |
2.2.2 不同灌溉模式下农田GSPAC系统响应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2.2.3 隆盛井渠结合典型区水盐变化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9-31页 |
2.3.1 土壤水分的测定 | 第29页 |
2.3.2 土壤盐分的测定 | 第29-30页 |
2.3.3 作物生理态指标的测定 | 第30页 |
2.3.4 玉米产量、品质的测定 | 第30页 |
2.3.5 区域地下水位及土壤盐分的测定 | 第30-31页 |
3 河套灌区不同滴灌制度对土壤水热盐及作物影响试验研究 | 第31-38页 |
3.1 滴灌制度对土壤水分盐分剖面分布的影响 | 第31页 |
3.2 滴灌制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 滴灌制度及秋浇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 第33-36页 |
3.4 不同滴灌制度对玉米产量品质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6页 |
3.5 小结 | 第36-38页 |
4 井渠结合不同灌溉模式下农田GSPAC系统响应试验研究 | 第38-64页 |
4.1 不同灌溉模式下地下水-土壤水变化及转化关系研究 | 第38-45页 |
4.1.1 不同灌溉模式下生育期地下水-土壤水变化及转化规律 | 第38-41页 |
4.1.2 不同灌溉模式下田间灌溉水有效性评析 | 第41-45页 |
4.2 不同灌溉模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 第45-52页 |
4.2.1 不同灌溉模式下生育期土壤盐分变化 | 第45-48页 |
4.2.2 灌水对不同灌溉模式土壤盐分的影响 | 第48-52页 |
4.3 不同灌溉模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52-58页 |
4.3.1 不同灌溉模式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及对气温的响应 | 第52-57页 |
4.3.2 灌水对不同灌溉模式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 不同灌溉模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第58-60页 |
4.5 不同灌溉模式对作物耗水量及IWP、WP的影响 | 第60-62页 |
4.6 小结 | 第62-64页 |
5 井渠结合区域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评估 | 第64-73页 |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64-65页 |
5.1.1 年引水量 | 第64页 |
5.1.2 年降雨及ET_0 | 第64-65页 |
5.1.3 井渠结合工程措施 | 第65页 |
5.1.4 地下水埋深 | 第65页 |
5.2 分析评估方法 | 第65-66页 |
5.2.1 生存分析原理 | 第65页 |
5.2.2 通径分析方法 | 第65-66页 |
5.2.3 其他数据分析方法 | 第66页 |
5.3 井渠结合对地下水位调控效果分析评估 | 第66-69页 |
5.3.1 井渠结合前后地下水埋深均值分析 | 第66-67页 |
5.3.2 井渠结合前后地下水埋深方差分析 | 第67-68页 |
5.3.3 井渠结合前后地下水埋深生存分析 | 第68-69页 |
5.4 井渠结合对地下水位影响成因分析评估 | 第69-71页 |
5.4.1 地下水埋深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69-70页 |
5.4.2 地下水埋深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 第70页 |
5.4.3 地下水埋深影响因素通径分析 | 第70-71页 |
5.4.4 地下水埋深影响因素指标敏感性通径分析 | 第71页 |
5.5 小结 | 第71-73页 |
6 井渠结合对典型农田灌溉制度及土壤水分盐分的影响 | 第73-86页 |
6.1 井渠结合区典型作物灌溉制度 | 第73-76页 |
6.2 井渠结合区典型作物产量及灌溉水生产率 | 第76-78页 |
6.3 井渠结合区典型地块土壤水分、盐分变化 | 第78-79页 |
6.4 井渠结合对区域土壤盐分变化影响评估 | 第79-85页 |
6.4.1 井渠结合对土壤盐分年季变化的影响 | 第79-80页 |
6.4.2 井渠结合对区域土壤盐分分布影响 | 第80-83页 |
6.4.3 井渠结合区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交互效应 | 第83-85页 |
6.5 小结 | 第85-86页 |
7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86-91页 |
7.1 主要成果 | 第86-89页 |
7.1.1 河套灌区不同滴灌制度对土壤水热盐及作物影响试验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7.1.2 井渠结合不同灌溉模式下农田GSPAC系统响应试验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7.1.3 井渠结合典型区地下水埋深及土壤水盐变化规律分析评估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7.2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7.3 论文创新点 | 第90页 |
7.4 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