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能利用、水电站工程论文--水电站建筑与设备论文--运转、管理论文

梯级电站优化调度与负荷调整模型及决策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5-34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5-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30页
        1.2.1 中长期径流预测第16-21页
        1.2.2 水库(群)优化调度方法第21-27页
        1.2.3 梯级水电站负荷调整方法第27-28页
        1.2.4 负荷调整方案评价决策方法第28-30页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第30-31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31-34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31-32页
        1.4.2 创新点第32-34页
第2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投影寻踪自回归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第34-55页
    2.1 引言第34-35页
    2.2 小波分析理论第35-39页
        2.2.1 基本定义第35-36页
        2.2.2 小波母函数第36-37页
        2.2.3 Mallat算法第37-39页
    2.3 基于小波分析的投影寻踪自回归预测模型第39-42页
        2.3.1 基本原理第39页
        2.3.2 模型构建第39-41页
        2.3.3 性能评价指标第41-42页
    2.4 实例应用第42-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3章 基于混沌鲶鱼效应蛙跳耦合算法的梯级水库优化调度第55-68页
    3.1 引言第55-56页
    3.2 标准混合蛙跳算法第56-57页
    3.3 混沌鲶鱼效应蛙跳耦合算法第57-60页
        3.3.1 混沌技术第58页
        3.3.2 鲶鱼效应机制第58-59页
        3.3.3 算法设计第59-60页
    3.4 基于CCESFLA的梯级水库优化调度第60-63页
        3.4.1 梯级水库优化调度模型第60-61页
        3.4.2 基于CCESFLA的模型求解步骤第61-63页
    3.5 实例应用第63-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4章 基于来水不确定性的梯级水电站负荷调整耦合模型及其应用第68-92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发电计划编制流程分析第68-70页
    4.3 梯级水电站安全运行预警机制第70-72页
    4.4 梯级水电站负荷调整耦合模型第72-77页
        4.4.1 总体框架第72-73页
        4.4.2 基本原则第73-74页
        4.4.3 模型构建第74-75页
        4.4.4 模型求解第75-77页
    4.5 实例应用第77-90页
        4.5.1 锦官电源组概况第77-78页
        4.5.2 现阶段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8-80页
        4.5.3 结果分析第80-90页
    4.6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5章 梯级水电站负荷调整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及决策方法第92-118页
    5.1 引言第92-93页
    5.2 总体流程第93-94页
    5.3 风险识别及风险估计第94-99页
        5.3.1 风险识别第94-96页
        5.3.2 风险估计第96-99页
    5.4 风险效益协同评价指标体系第99-102页
        5.4.1 风险指标第99-102页
        5.4.2 效益指标第102页
    5.5 基于矩估计赋权的灰靶决策模型第102-111页
        5.5.1 传统灰靶决策模型第102-103页
        5.5.2 主客观权重计算第103-107页
        5.5.3 基于矩估计法的组合权重集成技术第107-109页
        5.5.4 GTM-MEM决策模型构建第109-111页
    5.6 实例应用第111-116页
        5.6.1 评价样本第111-112页
        5.6.2 最优组合权重第112-113页
        5.6.3 评价与决策第113-116页
    5.7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120页
    6.1 结论第118-119页
    6.2 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6-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作者简介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稀土硫化物物理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Stober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