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工程实例与相关现场和模型试验 | 第13-16页 |
1.2.2 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1.3 透明土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透明土特性研究 | 第22-32页 |
2.1 研究透明土特性的重要性 | 第22-23页 |
2.2 透明粘土特性研究 | 第23-31页 |
2.2.1 透明粘土配制材料特性及试验方案 | 第23页 |
2.2.2 透明粘土的制备过程 | 第23-24页 |
2.2.3 透明粘土特性 | 第24-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透明土模型试验 | 第32-47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透明软弱土结合PIV进行模型试验 | 第32-46页 |
3.2.1 透明软弱土性质 | 第32-33页 |
3.2.2 模型试验流程 | 第33-35页 |
3.2.3 试验材料参数测定 | 第35-37页 |
3.2.4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37-45页 |
3.2.5 透明土用于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可行性论证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一种三维PIV的实现方法 | 第47-56页 |
4.1 三维PIV技术 | 第47页 |
4.2 三维PIV实现 | 第47-53页 |
4.2.1 照相机的定标和定距 | 第47-48页 |
4.2.2 空间两直线相交理论 | 第48-49页 |
4.2.3 模型箱的折射影响因素 | 第49-51页 |
4.2.4 示踪粒子空间坐标求解 | 第51-53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数值模拟分析 | 第56-70页 |
5.1 数值模拟各部件特性 | 第56-59页 |
5.2 数值模拟模型的几何参数 | 第59-60页 |
5.3 数值模拟模型本构模型的选择与网格划分 | 第60-62页 |
5.4 模型相互接触设置 | 第62-63页 |
5.5 数值模拟分析步的设置与荷载设置 | 第63页 |
5.6 数值模拟数据分析 | 第63-66页 |
5.6.1 土工格栅各部位的沉降 | 第63-65页 |
5.6.2 桩间土的沉降 | 第65页 |
5.6.3 桩土之间的沉降关系 | 第65-66页 |
5.7 试验模型与数值模拟对比 | 第66-69页 |
5.7.1 沉降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5.7.2 透明土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两者优劣分析 | 第68-6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3页 |
6.1 文章结论 | 第70-71页 |
6.2 发展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