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酷吏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 第10-11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2章 两汉酷吏的产生 | 第12-22页 |
2.1“酷吏”词源 | 第12-14页 |
2.1.1“酷”的本义和引申 | 第12页 |
2.1.2“酷吏”的词性 | 第12-13页 |
2.1.3 历代史学家对“酷吏”的解释 | 第13-14页 |
2.2 两汉酷吏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4-16页 |
2.2.1 客观形势 | 第14-15页 |
2.2.2 主观形势 | 第15-16页 |
2.2.3 汉武帝大兴酷吏 | 第16页 |
2.3 两汉酷吏产生的思想基础 | 第16-22页 |
2.3.1 汉初黄老思想 | 第16-19页 |
2.3.2 外儒内法的统治 | 第19-22页 |
第3章 两汉酷吏的特点 | 第22-29页 |
3.1 酷吏之“酷” | 第22-24页 |
3.1.1 治狱残酷、崇尚杀伐 | 第22-23页 |
3.1.2 执法不近人情 | 第23-24页 |
3.2 精通业务、廉洁奉公 | 第24-25页 |
3.3 特定的执法对象 | 第25-26页 |
3.4 执法标准 | 第26-29页 |
3.4.1 依个人好恶曲法、枉法 | 第26-27页 |
3.4.2 以上意为主 | 第27-29页 |
第4章 两汉酷吏的基本类型 | 第29-35页 |
4.1 西汉“法酷” | 第29-31页 |
4.1.1 汉承秦制、法家思想盛行 | 第29-30页 |
4.1.2 西汉儒家思想尚未广泛发展 | 第30-31页 |
4.2 东汉“儒酷” | 第31-35页 |
4.2.1 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 第31-32页 |
4.2.2 酷吏之儒家化 | 第32-35页 |
第5章 两汉酷吏的职能 | 第35-40页 |
5.1 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 | 第35-36页 |
5.2 打击宗室、贵戚 | 第36-37页 |
5.3 惩治地方豪强、盗贼、奸猾 | 第37-38页 |
5.4 打压富商大贾 | 第38-40页 |
第6章 两汉酷吏与循吏 | 第40-46页 |
6.1 执法特点不同 | 第40-42页 |
6.2 统治风格不同 | 第42-43页 |
6.3 结局不同 | 第43-46页 |
6.3.1 酷吏多无好下场 | 第43-45页 |
6.3.2 循吏一般均能善终 | 第45-46页 |
第7章 两汉酷吏的评价 | 第46-50页 |
7.1 时代性 | 第46-47页 |
7.2 局限性 | 第47-48页 |
7.3 辩证的看待酷吏 | 第48-50页 |
第8章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