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进诗学的学术来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中国诗学传统的继承 | 第10-19页 |
(一) 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继承 | 第10-14页 |
1、诗学观念的影响 | 第10-12页 |
2、诗学形态的影响 | 第12-14页 |
(二) 对中国现代诗学的继承 | 第14-19页 |
1、对郭沫若与何其芳诗歌定义的发展 | 第14-16页 |
2、对艾青与朱光潜两种诗学范式的综合 | 第16-17页 |
3、对闻一多与臧克家诗学观点的借鉴 | 第17-19页 |
二、西方诗学思想的借鉴 | 第19-29页 |
(一) 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转换 | 第19-23页 |
1、作为思维方式的辩证法的借鉴 | 第19-22页 |
2、美学观念的转换 | 第22-23页 |
(二) 对莱辛的诗画关系论的借鉴 | 第23-24页 |
(三) 俄苏诗歌与文论的启示 | 第24-26页 |
(四) 对西方诗学形态的借鉴 | 第26-29页 |
1、诗学体系的借鉴 | 第27页 |
2、诗学研究方法的借鉴 | 第27-29页 |
三、诗人和诗运研究的学术提升 | 第29-37页 |
(一) 对中国现代诗人的学术打量 | 第29-33页 |
1、对诗人作品的理论打量与学术抽象 | 第29-32页 |
2、诗人艺术道路的规律总结 | 第32-33页 |
(二) 对诗运轨迹的学理提升 | 第33-37页 |
1、对新时期诗运轨迹的总结 | 第33-35页 |
2、对新时期以来诗人群落的审察 | 第35-36页 |
3、对新诗发展的未来走向的分析与指引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