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8-10页 |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0-16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2. 主要仪器 | 第10页 |
3. 诊断标准 | 第10页 |
4.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5.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6. 脱落标准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 病例分组 | 第11-12页 |
2. 治疗方法 | 第12-13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3-15页 |
1.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 第13页 |
2. 症状评分 | 第13-15页 |
3. 整体疗效 | 第15页 |
(四) 安全性评价 | 第15页 |
(五)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16-18页 |
(一)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比较 | 第16-17页 |
(二) 症状评分的比较 | 第17页 |
(三) 整体疗效的比较 | 第17页 |
(四)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第17-18页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18-25页 |
(一)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第18-19页 |
(二) 中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第19-20页 |
(三)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 | 第20页 |
(四)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常规取穴研究 | 第20-21页 |
(五) 项三穴的解剖与应用 | 第21-22页 |
(六) 针刺项三穴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 第22页 |
(七) 针刺项三穴对颈性眩晕相关症状的影响 | 第22-23页 |
(八) 针刺项三穴对整体疗效评定的影响 | 第23页 |
(九) 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的安全性评价 | 第23页 |
(十) 小结 | 第23-25页 |
结论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附表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文献综述 | 第33-40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