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PS架构的垃圾站点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国内垃圾处理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CPS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3 国外CPS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 文章主要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垃圾站点无线远程监控系统CPS架构构建 | 第17-24页 |
| 2.1 CPS的系统构成 | 第17-19页 |
| 2.1.1 CPS基本物理组成 | 第17页 |
| 2.1.2 CPS的运行方式 | 第17-18页 |
| 2.1.3 CPS的体系结构 | 第18-19页 |
| 2.2 CPS关键属性分析 | 第19-21页 |
| 2.2.1 安全性分析 | 第19-20页 |
| 2.2.2 可靠性分析 | 第20页 |
| 2.2.3 可信性分析 | 第20-21页 |
| 2.3 垃圾站点无线远程监系统CPS架构 | 第21-22页 |
| 2.3.1 感控层 | 第21-22页 |
| 2.3.2 通信层 | 第22页 |
| 2.3.3 协同处理层 | 第22页 |
| 2.3.4 决策层 | 第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垃圾处理系统中垃圾运收路线的优化 | 第24-35页 |
| 3.1 垃圾运收路线优化示意图 | 第24-25页 |
| 3.2 垃圾运收线路优化NP模型建立 | 第25-26页 |
| 3.2.1 垃圾运收路线优化的规划模型 | 第25-26页 |
| 3.3 蚁群算法 | 第26-29页 |
| 3.3.1 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的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 3.3.2 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的基本步骤 | 第28-29页 |
| 3.4 垃圾运收路线优化 | 第29-34页 |
| 3.4.1 蚂蚁表示 | 第30-31页 |
| 3.4.2 算法的实现 | 第31-3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垃圾站点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第35-42页 |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 4.2 垃圾站点PLC控制线路设计 | 第36-39页 |
| 4.2.1 PLC选型 | 第37-38页 |
| 4.2.2 垃圾量检测传感器选型 | 第38页 |
| 4.2.3 无线通讯模块 | 第38-39页 |
| 4.2.4 PLC控制系统供电 | 第39页 |
| 4.3 垃圾站点监控部分硬件结构框图 | 第39-41页 |
| 4.3.1 GSM模块 | 第40页 |
| 4.3.2 工控机选型 | 第40-41页 |
| 4.4 PLC和GPRS-DTU之间的通信 | 第4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垃圾站点无线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第42-54页 |
| 5.1 设计要求 | 第42页 |
| 5.2 垃圾站点无线远程监控系统PLC程序设计 | 第42-45页 |
| 5.2.1 主程序 | 第42-43页 |
| 5.2.2 获取垃圾量子程序 | 第43-44页 |
| 5.2.3 通信子程序 | 第44页 |
| 5.2.4 通信参数设置 | 第44-45页 |
| 5.3 GPRS-DTU通信参数设置 | 第45-46页 |
| 5.4 垃圾站点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组态监控界面设计 | 第46-53页 |
| 5.4.1 系统管理界面 | 第46-47页 |
| 5.4.2 实时监控界面 | 第47-49页 |
| 5.4.3 短信设置界面 | 第49-52页 |
| 5.4.4 报警记录界面 | 第52页 |
| 5.4.5 历史曲线界面 | 第52-53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系统调试 | 第54-62页 |
| 6.1 超声波物位计调试 | 第54-55页 |
| 6.2 短信模块的调试 | 第55-56页 |
| 6.3 GPRS串口调试 | 第56-61页 |
| 6.3.1 端口映射 | 第56-58页 |
| 6.3.2 启动服务器 | 第58页 |
| 6.3.3 启动终端连接 | 第58-61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 7.1 总结 | 第62-63页 |
| 7.2 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附录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