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9-25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3页 |
二、“恶钱”的涵盖范畴 | 第13-18页 |
三、研究现状及学术史回顾 | 第18-23页 |
四、称重比值换算 | 第23-25页 |
第一章 魏晋之前的货币流通及“恶钱”问题 | 第25-39页 |
第一节 金属货币的产生与“恶钱”的出现 | 第25-28页 |
第二节 秦汉时期货币的流通及“恶钱”问题 | 第28-39页 |
一、秦朝统一币制及“半两钱”的减重 | 第28-29页 |
二、“五铢钱”系统的确立及其与“恶钱”的渊源 | 第29-33页 |
三、“恶钱”特征明显的王莽货币 | 第33-35页 |
四、“五铢钱”在东汉的恢复与恶化 | 第35-39页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虚币大钱 | 第39-79页 |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虚币大钱 | 第39-53页 |
一、蜀汉的虚币大钱 | 第39-46页 |
二、孙吴的虚币大钱 | 第46-53页 |
第二节 以虚币大钱为主体的“比轮钱”在东晋的流失 | 第53-61页 |
一、东晋流通钱币的型式 | 第54-56页 |
二、东晋流通钱币的币值 | 第56-59页 |
三、东晋时期的钱币流失 | 第59-61页 |
第三节 南朝的虚币大钱 | 第61-70页 |
一、萧梁的三种虚币大钱与非虚币的“两柱钱” | 第61-67页 |
二、南陈的“天嘉五铢”与“大货六铢” | 第67-70页 |
第四节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虚币大钱 | 第70-77页 |
一、成汉政权与“安平一百” | 第70-71页 |
二、皆为虚币大钱的“北周三品” | 第71-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减重钱 | 第79-137页 |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减重钱 | 第79-87页 |
一、汉末的“董卓小钱” | 第79-84页 |
二、蜀汉的“直一钱” | 第84-85页 |
三、东晋的“沈郎钱” | 第85-87页 |
第二节 南朝的减重钱 | 第87-106页 |
一、刘宋的减重钱 | 第87-94页 |
二、萧梁的减重钱 | 第94-106页 |
第三节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减重钱 | 第106-114页 |
一、前凉的减重钱 | 第107-110页 |
二、后赵的“丰货钱”和“私钱” | 第110-112页 |
三、成汉的“汉兴”钱 | 第112-114页 |
第四节 北朝及隋朝的减重钱 | 第114-131页 |
一、北魏的减重钱 | 第114-120页 |
二、东魏、西魏时期的减重钱 | 第120-126页 |
三、“隋五铢”的铸行及其减重 | 第126-131页 |
第五节 附带一个问题——东晋南朝的“短陌钱” | 第131-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7页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实物货币的流通及其质劣化 | 第137-184页 |
第一节 三国时期实物货币的走强与质劣化 | 第137-149页 |
一、实物货币的质劣化与曹魏“以谷帛为市”的失败 | 第138-145页 |
二、蜀汉金属货币的有限流通 | 第145-147页 |
三、孙吴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的并行 | 第147-149页 |
第二节 两晋时期实物货币的流通与质劣化 | 第149-154页 |
一、西晋不铸钱币与实物货币的活跃 | 第150页 |
二、东晋的“钱不普用” | 第150-151页 |
三、实物货币在两晋时期的使用 | 第151-153页 |
四、两晋实物货币质劣化的一个表现:割截绢帛 | 第153-154页 |
第三节 五胡十六国时期实物货币的流通与质劣化 | 第154-159页 |
一、实物货币的严重质劣化与前凉的“准布用钱” | 第154-155页 |
二、“出公绢市钱”与后赵境内的“钱终不行” | 第155-157页 |
三、十六国其他政权境内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的并行 | 第157-159页 |
第四节 南朝实物货币的流通与质劣化 | 第159-169页 |
一、铜料匮乏与宋齐建国之初的铸钱困境 | 第159-160页 |
二、南朝金属货币流通区域的相对固化 | 第160-162页 |
三、南齐赋税征收体系中钱布比例的变化 | 第162-164页 |
四、南朝实物货币质劣化的典型表现:“布帛幅尺短狭轻疏” | 第164-165页 |
五、实物货币在南朝的使用 | 第165-169页 |
第五节 北朝实物货币的流通与质劣化 | 第169-181页 |
一、北魏实物货币的质劣化与专职流通绢帛的出现 | 第170-172页 |
二、北朝后期实物货币地位的波动 | 第172-173页 |
三、实物货币在北朝的使用 | 第173-181页 |
第六节 隋朝实物货币的流通 | 第181-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184页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有关“恶钱”的认识与主张 | 第184-223页 |
第一节 三国时期有关“恶钱”的认识与主张 | 第184-192页 |
一、刘巴铸大钱及多策并举掠夺财富的主张 | 第184-186页 |
二、谢宏铸大钱“以广货”的主张 | 第186-187页 |
三、荀悦、司马芝等恢复“五铢钱”流通的主张 | 第187-192页 |
第二节 南朝有关“恶钱”的认识与主张 | 第192-207页 |
一、关于“制大钱一当两”的争论 | 第192-196页 |
二、徐爰以铜赎刑的主张 | 第196-197页 |
三、沈庆之有条件放开并利用民力铸钱的主张 | 第197-200页 |
四、刘义恭放任“恶钱”流通的主张 | 第200-201页 |
五、严竣“简费去华,设在节俭”的主张 | 第201-203页 |
六、孔觊铸行足重“良币”的主张 | 第203-206页 |
七、萧子良“良币”与“恶钱”并行的主张 | 第206-207页 |
第三节 北朝有关“恶钱”的认识与主张 | 第207-215页 |
一、元澄整治“恶钱”的主张 | 第207-209页 |
二、高谦之铸“三铢钱”的主张 | 第209-211页 |
三、高道穆、杨侃铸行足重钱的主张 | 第211-213页 |
四、高澄称重比对整治“恶钱”的设想 | 第213-215页 |
第四节 东晋南朝关于钱币存废的争论 | 第215-220页 |
一、东晋后期的“废钱用谷帛”之争 | 第215-217页 |
二、周朗鼓励实物货币的主张 | 第217-218页 |
三、沈约渐进式推行实物货币的主张 | 第218-2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20-223页 |
结语 | 第223-238页 |
一、魏晋南北朝“恶钱”泛滥的基本特征 | 第223-225页 |
二、魏晋南北朝“恶钱”泛滥的现实原因 | 第225-230页 |
三、“恶钱”泛滥对魏晋南北朝的影响 | 第230-235页 |
四、魏晋南北朝之后的“恶钱”问题 | 第235-238页 |
参考文献 | 第238-2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46-247页 |
致谢 | 第247-250页 |
附件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