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4-2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硅在水稻上的分布特点 | 第14-15页 |
1.2.2 水稻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研究 | 第15-16页 |
1.2.3 抗倒性研究 | 第16页 |
1.2.4 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研究 | 第16-18页 |
1.2.5 蔗糖合成相关酶基因mRNA表达量研究 | 第18-20页 |
1.3 基因表达量研究方法概况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2.1 盆栽试验处理及取样方法 | 第21页 |
2.1.1 盆栽试验处理 | 第21页 |
2.1.2 盆栽试验取样方法 | 第21页 |
2.2 田间试验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2.2.1 田间试验供试材料 | 第21-22页 |
2.2.2 田间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 第22页 |
2.3 茎秆抗倒性测定 | 第22页 |
2.4 田间试验收获方法 | 第22-23页 |
2.5 淀粉组分含量测定 | 第23页 |
2.5.1 总淀粉含量测定 | 第23页 |
2.5.2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第23页 |
2.5.3 支链淀粉含量测定 | 第23页 |
2.6 米粉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2.7 稻米淀粉谱特性测定 | 第24页 |
2.8 考种 | 第24-25页 |
2.9 蔗糖代谢酶活性测定 | 第25-26页 |
2.9.1 粗酶液提取 | 第25页 |
2.9.2 Su S活性测定 | 第25页 |
2.9.3 SPS活性测定 | 第25页 |
2.9.4 AI活性测定 | 第25页 |
2.9.5 蔗糖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2.10 基因转录表达量测定 | 第26-29页 |
2.10.1 总RNA提取 | 第26-27页 |
2.10.2 总RNA纯化 | 第27页 |
2.10.3 反转录 | 第27-28页 |
2.10.4 目标基因序列查找及引物设计 | 第28页 |
2.10.5 引物退火温度检测 | 第28-29页 |
2.10.6 RT-PCR反应 | 第29页 |
2.11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3.1 叶片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对硅营养的响应 | 第30页 |
3.2 RNA检测及引物验证和PCR反应优化 | 第30-32页 |
3.2.1 RNA完整性及质量检测 | 第30-31页 |
3.2.2 目的基因 RT-PCR 引物检测 | 第31-32页 |
3.2.3 PCR反应优化 | 第32页 |
3.3 叶片蔗糖合成相关酶基因mRNA表达量对硅营养的响应 | 第32-33页 |
3.4 硅肥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 水稻品质性状对硅肥施用时期的响应 | 第34页 |
3.6 水稻倒伏性状对硅肥施用时期的响应 | 第34-35页 |
3.7 水稻产量性状和加工品质性状对硅营养的响应 | 第35-37页 |
3.8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对硅营养的响应 | 第37-39页 |
3.8.1 稻米化学成分含量对硅营养的响应 | 第37-38页 |
3.8.2 硅元素对稻米淀粉 RVA 谱特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3.9 硅元素对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 第39-40页 |
3.10 蔗糖合成关键酶酶活性及基因 m RNA 表达量与稻米化学成分含量间相关分析 | 第40-43页 |
3.10.1 蔗糖合成关键酶活性与稻米化学成分含量间相关性 | 第40-41页 |
3.10.2 蔗糖合成酶基因mRNA表达量与稻米化学成分含量间相关性 | 第41-43页 |
4 讨论 | 第43-47页 |
4.1 关于硅营养与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关系 | 第43页 |
4.2 关于基因转录表达量与性状表现关系 | 第43-44页 |
4.3 关于硅营养与水稻产量性状关系 | 第44-45页 |
4.4 关于硅营养与稻米品质性状关系 | 第45页 |
4.5 关于硅营养与抗倒伏性状关系 | 第45-47页 |
5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