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南二区西部套损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 第9-16页 |
1.1 套损形势 | 第9-10页 |
1.2 套损成因分析 | 第10-12页 |
1.2.1 油层附近泥岩盖层和油层中的泥岩夹层处容易发生套损 | 第10-11页 |
1.2.2 由于注采不平衡造成岩石骨架变形在层间进水易于滑移的条件下造成较大的地层变形 | 第11页 |
1.2.3 固井质量不合格 | 第11-12页 |
1.2.4 高压注水 | 第12页 |
1.2.5 井下作业 | 第12页 |
1.2.6 其它原因 | 第12页 |
1.3 萨南开发区套损防控的主要做法 | 第12-16页 |
1.3.1 完善四个体系 | 第12-13页 |
1.3.2 突出三个控制 | 第13-14页 |
1.3.3 明确三个界限 | 第14-15页 |
1.3.4 实施一体化套损防控管理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制流固耦合模块套损预警 | 第16-41页 |
2.1 油藏渗流场数学模型 | 第16-22页 |
2.1.1 变形介质单相渗流数学模型 | 第16-18页 |
2.1.2 变形介质的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 第18-21页 |
2.1.3 渗流场边界条件 | 第21-22页 |
2.2 油藏岩土变形场本构模型 | 第22-28页 |
2.2.1 油藏砂岩弹塑性数学模型 | 第22-26页 |
2.2.2 泥岩蠕变本构模型 | 第26-28页 |
2.3 渗流场与变形场耦合关系 | 第28-35页 |
2.3.1 裂缝对油藏渗流和变形参数的影响 | 第28-34页 |
2.3.2 有效应力原理 | 第34页 |
2.3.3 介质孔隙度与孔隙压力的关系 | 第34-35页 |
2.3.4 介质渗透率系数与孔隙压力和有效应力的关系 | 第35页 |
2.4 套管拉、压、剪负作用力学计算 | 第35-41页 |
第三章 南二区西部地层形变规律与套损防控技术研究 | 第41-57页 |
3.1 大地三维形变监测 | 第41-49页 |
3.1.1 测区基本概况 | 第41-42页 |
3.1.2 作业方法及质量保证 | 第42-49页 |
3.2. 地层形变与套损关系 | 第49-57页 |
3.2.1 监测资料与地下动态变化相关 | 第49页 |
3.2.2 钻井期间地面高程变化与钻井区内压力变化一致 | 第49-50页 |
3.2.3 地层形变与地层压力关系 | 第50-51页 |
3.2.4 研究形变与套损相关性 | 第51-52页 |
3.2.5 大地三维形变监测应用及效果 | 第52-53页 |
3.2.6 开展南二区西部南 1-6 排以北地区套损调查治理 | 第53-55页 |
3.2.7 套损防治效果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油水井套管防护技术研究 | 第57-61页 |
4.1 钻井、固井、射孔过程中套管保护 | 第57-58页 |
4.1.1 小套管固井工艺 | 第57页 |
4.1.2 新型ZYD化学封堵技术 | 第57页 |
4.1.3 套管补贴工艺 | 第57-58页 |
4.1.4 PT封闭式管柱生产 | 第58页 |
4.1.5 断铣扩经技术 | 第58页 |
4.1.6 错断井段铣技术 | 第58页 |
4.1.7 套管换取工艺技术 | 第58页 |
4.2 油水井井下作业过程中的套管保护 | 第58页 |
4.3 合理控压、平稳注水、严抓水质 | 第58-59页 |
4.4 加强油水井监测力度,健全完善资料管理制度 | 第59页 |
4.5 精细油藏地质研究,进一步完善注采关系 | 第59页 |
4.6 套管修复技术 | 第59-61页 |
4.6.1 打通道技术 | 第59页 |
4.6.2 封隔器隔采技术 | 第59-60页 |
4.6.3 取换套技术 | 第60页 |
4.6.4 侧钻技术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