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 第10-11页 |
1.2.1 电解液 | 第10-11页 |
1.2.2 隔膜 | 第11页 |
1.2.3 负极材料 | 第11页 |
1.2.4 正极材料 | 第11页 |
1.3 锂离子电池的优势及工作原理 | 第11-13页 |
1.3.1 锂离子电池的优势 | 第11-12页 |
1.3.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与现状 | 第13-16页 |
1.4.1 LiCoO_2 | 第13页 |
1.4.2 LiNiO_2 | 第13-14页 |
1.4.3 尖晶石LiMn_2O_4 | 第14-15页 |
1.4.4 橄榄石型LiFePO_4 | 第15-16页 |
1.5 LiFeO_2正极材料的研究与现状 | 第16-19页 |
1.5.1 针铁矿型LiFeO_2 | 第17-18页 |
1.5.2 锰钡矿型(Hollandite-type)LiFeO_2 | 第18-19页 |
1.5.3 波纹层状(Corrugated-type)Li FeO_2 | 第19页 |
1.6 α-LiFeO_2的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6.1 结构描述 | 第19-20页 |
1.6.2 充放电机理 | 第20-21页 |
1.6.3 α-LiFeO_2合成方法 | 第21-24页 |
1.6.3.1 固相法 | 第21-22页 |
1.6.3.2 熔融盐法 | 第22-23页 |
1.6.3.3 水热法 | 第23页 |
1.6.3.4 离子交换法 | 第23-24页 |
1.6.4 α-LiFeO_2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1.7 水热反萃技术简介及优势 | 第24-25页 |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水热反萃法合成α-LiFeO_2 | 第26-35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26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6-28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2.3.1 负载Fe3+有机相的制备 | 第28-32页 |
2.3.2 水热反萃合成 α-LiFeO_2粉末 | 第32-33页 |
2.4 表征手法 | 第33-35页 |
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3页 |
2.4.2 透射电镜分析(TEM) | 第33页 |
2.4.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33页 |
2.4.4 热重-差热分析法 | 第33-34页 |
2.4.5 粒径分析 | 第34页 |
2.4.6 能谱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5-48页 |
3.1 水热反萃法合成 α-LiFeO_2的能谱分析 | 第35-36页 |
3.2 不同锂铁比对水热反萃法合成 α-LiFeO_2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1 不同锂铁比合成样品的XRD结果与讨论 | 第36-37页 |
3.3 温度对水热反萃法合成 α-LiFeO_2的影响 | 第37-40页 |
3.3.1 不同反萃温度合成样品的XRD结果与讨论 | 第37-38页 |
3.3.2 不同反萃温度合成样品的SEM结果与讨论 | 第38-39页 |
3.3.3 不同反萃温度合成 α-LiFeO_2的粒径分布结果与讨论 | 第39-40页 |
3.4 时间对水热反萃法合成 α-LiFeO_2的影响 | 第40-43页 |
3.4.1 不同反萃时间合成样品的XRD结果与讨论 | 第40页 |
3.4.2 不同反萃时间合成样品的SEM结果与讨论 | 第40-41页 |
3.4.3 不同反萃时间合成样品的TEM结果与讨论 | 第41-42页 |
3.4.4 不同反萃时间合成样品的粒径分布结果与讨论 | 第42-43页 |
3.5 保温时间对水热反萃法合成 α-LiFeO_2的影响 | 第43-45页 |
3.5.1 不同保温时间合成样品的XRD结果与讨论 | 第43-44页 |
3.5.2 不同保温时间合成样品的TEM结果与讨论 | 第44页 |
3.5.3 不同保温时间合成样品的粒径分布结果与讨论 | 第44-45页 |
3.6 水热反萃法合成 α-LiFeO_2的热重分析 | 第45-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对水热反萃合成 α-LiFeO_2的影响 | 第48-54页 |
4.1 CTAB对水热反萃法合成 α-LiFeO_2的影响 | 第48-51页 |
4.1.1 不同浓度的CTAB对合成样品的XRD结果与讨论 | 第48-49页 |
4.1.2 不同浓度的CTAB对合成样品的SEM结果与讨论 | 第49-50页 |
4.1.3 不同浓度的CTAB对合成样品的粒径分布结果与讨论 | 第50-51页 |
4.2 SDBS对水热反萃法合成 α-LiFeO_2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1 不同浓度的SDBS对合成样品的XRD结果与讨论 | 第51-52页 |
4.2.2 不同浓度的SDBS对合成样品的TEM结果与讨论 | 第52-53页 |
4.2.3 不同浓度的SDBS对合成样品的粒径分布结果与讨论 | 第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