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引言 | 第11-18页 |
| 1.1 石墨烯简介 | 第11-14页 |
| 1.1.1 石墨烯的发现和几何结构 | 第11-13页 |
| 1.1.2 石墨烯的电子特性 | 第13-14页 |
| 1.1.3 石墨烯的吸附特性 | 第14页 |
| 1.2 石墨烯在半导体器件中应用 | 第14-16页 |
| 1.2.1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2 未来研究的新领域 | 第15-16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6-18页 |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7页 |
| 1.3.2 本文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17-18页 |
| 2 计算方法与理论 | 第18-24页 |
| 2.1 第一性原理 | 第18页 |
| 2.2 密度泛函(DFT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 第18-20页 |
| 2.2.1 Hohenberg-Kohn定理(H-K定理) | 第19页 |
| 2.2.2 Kohn-Sham方程(K-S方程) | 第19-20页 |
| 2.3 局域密度近似和广义梯度近似 | 第20-21页 |
| 2.3.1 局域密度近似(local-density approximation,LDA) | 第20-21页 |
| 2.3.2 广义梯度近似(general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 | 第21页 |
| 2.4 常用软件包及ATK(Atomistix ToolKit)介绍 | 第21-24页 |
| 2.4.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常用软件包 | 第21-22页 |
| 2.4.2 ATK(Atomistix ToolKit)软件包 | 第22-24页 |
| 3 电极模型与结构设计 | 第24-36页 |
| 3.1 电极模型与结构 | 第24-31页 |
| 3.1.1 电极模型 | 第24-26页 |
| 3.1.2 金(Au)电极构造 | 第26-28页 |
| 3.1.3 电极结构之Graphene超晶胞 | 第28-31页 |
| 3.2 石墨烯晶胞的吸附 | 第31-34页 |
| 3.2.1 吸附原子与位置的选取 | 第31页 |
| 3.2.2 吸附体系的能量 | 第31-33页 |
| 3.2.3 吸附对石墨烯能带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3 电极中石墨烯晶胞的放置 | 第34-36页 |
| 3.3.1 石墨烯晶胞的最佳位置 | 第34-35页 |
| 3.3.2 石墨烯超晶胞的旋转 | 第35-36页 |
| 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6-47页 |
| 4.1 石墨烯晶胞旋转 | 第36-41页 |
| 4.1.1 旋转的透射率 | 第36-38页 |
| 4.1.2 旋转的I-V、dI/dV图像 | 第38-41页 |
| 4.2 石墨烯超晶胞吸附硼或氮原子 | 第41-47页 |
| 4.2.1 吸附体系下接触电极的透射率 | 第41-43页 |
| 4.2.2 吸附体系下的I-V图像以及吸附的dI/dV图像 | 第43-47页 |
| 5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作者简历 | 第52-5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