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相关概念澄清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第14-27页 |
第二章 放生的历史渊源与沪上佛教放生的当下呈现 | 第27-42页 |
第一节 放生民俗的思想渊源与流变 | 第27-31页 |
一、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放生思想 | 第27-28页 |
二、佛教对中国放生文化的影响 | 第28-31页 |
第二节 沪上佛教放生之风及其当下呈现 | 第31-36页 |
一、近代以来沪上佛教放生之风 | 第31-33页 |
二、当前沪上放生主体的多样性 | 第33-34页 |
三、当前沪上放生空间的多样性 | 第34-35页 |
四、放生活动极为频繁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对"菩提小组"放生活动的实地调研 | 第36-42页 |
一、组织模式 | 第36页 |
二、活动形式及规模 | 第36-38页 |
三、参与主体的身份分析 | 第38-40页 |
四、放生仪式的展演过程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放生仪式:通往神圣体验之门 | 第42-53页 |
第一节 放生仪式的神圣空间建构 | 第42-48页 |
一、仪式的空间设置 | 第42-45页 |
二、仪式空间转换中的意义呈现 | 第45-47页 |
三、放生仪式的戏剧性场景与神圣象征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仪式中的心理体验 | 第48-53页 |
一、放生咒与上师加持 | 第48-49页 |
二、放生回向与功德福报期待 | 第49-51页 |
三、放生仪式的感官吸引与身体体验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放生作为一种信仰民俗治疗方式 | 第53-67页 |
第一节 当前放生之风的社会心理根源探析 | 第54-57页 |
第二节 放生民俗治疗的心理动机 | 第57-59页 |
一、放生的目的:消灾、赎罪、治病、祈福、增寿 | 第57-58页 |
二、寻求认同的动机:摆脱"失衡状态"的渴望 | 第58页 |
三、放生作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途径:身份认同与道德优越感 | 第58-59页 |
第三节 放生信仰民俗治疗的实现机制 | 第59-67页 |
一、"积资挣障"的意义解释系统 | 第59-62页 |
二、放生信仰民俗治疗的作用机制 | 第62-67页 |
第五章 变调的佛法与扭曲的心理:当代放生之惑 | 第67-77页 |
第一节 当代放生理念的扭曲 | 第67-70页 |
一、对佛教放生观念的误读与扭曲 | 第67-69页 |
二、当前放生的功利性与盲目性 | 第69-70页 |
第二节 放生导致的环境问题 | 第70-72页 |
一、放生VS放死 | 第70页 |
二、对生态平衡的潜在危害 | 第70-71页 |
三、动物与人居之间的紧张 | 第71-72页 |
第三节 超越的信仰VS利益的驱动 | 第72-74页 |
一、从信仰活动到市场行为 | 第72-73页 |
二、职业放生组织者的利益追求 | 第73-74页 |
第四节 放生折射的当代信仰困惑 | 第74-77页 |
一、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 第74页 |
二、道德危机与信仰缺失 | 第74-75页 |
三、对团体生活的渴求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录 | 第85-91页 |
后记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