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1.1.1 油田含聚污水的来源 | 第11页 |
1.1.2 油田含聚污水的特点 | 第11-12页 |
1.1.3 油田含聚污水的处理现状 | 第12-15页 |
1.2 电化学水处理技术 | 第15-19页 |
1.2.1 电化学水处理技术的分类 | 第15-16页 |
1.2.2 高效催化电极的应用 | 第16-18页 |
1.2.3 有机废水中电化学氧化技术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 第21-22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22-23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2.2.2 工艺流程 | 第23页 |
2.3 实验分析与检测 | 第23-26页 |
2.3.1 聚丙烯酰胺浓度检测 | 第23-24页 |
2.3.2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 第24页 |
2.3.3 电极的性能测试 | 第24页 |
2.3.4 聚丙烯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电催化氧化法降解聚丙烯酰胺的实验研究 | 第26-37页 |
3.1 Ti/Ir O2-Ta2O5-SnO2阳极表征分析 | 第26-29页 |
3.1.1 涂层表面形貌与成分 | 第26-27页 |
3.1.2 电极的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3.1.3 析氧电位 | 第28-29页 |
3.1.4 稳定性 | 第29页 |
3.2 PAM降解效果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29-33页 |
3.2.1 电解质对除聚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3.2.2 电流密度对除聚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3 电极间距对除聚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4 废水pH对除聚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3.2.5 温度对除聚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 PAM降解效果正交实验研究 | 第33-34页 |
3.4 瞬间电流效率的分析与测定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电催化氧化-混凝法联合处理聚丙烯酰胺的研究 | 第37-45页 |
4.1 电催化氧化-混凝法联合处理油田含聚污水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37-42页 |
4.1.1 絮凝剂种类筛选 | 第37-38页 |
4.1.2 联合法与电催化氧化法除聚效果对比 | 第38-39页 |
4.1.3 絮凝剂投加量对除聚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4 电流密度对除聚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5 污水初始pH对除聚效果的影响 | 第41页 |
4.1.6 反应时间对除聚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 联合法处理PAM效果正交实验研究 | 第42-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聚丙烯酰胺电催化氧化降解动力学与降解历程分析 | 第45-51页 |
5.1 聚丙烯酰胺降黏降解动力学 | 第45-47页 |
5.1.1 聚丙烯酰胺降黏动力学 | 第45-46页 |
5.1.2 聚丙烯酰胺降解动力学 | 第46-47页 |
5.2 降解历程 | 第47-49页 |
5.2.1 紫外吸收光谱 | 第47页 |
5.2.2 高效液相色谱 | 第47-48页 |
5.2.3 降解机理探讨 | 第48-49页 |
5.3 能耗分析 | 第49-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