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8页 |
| 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5页 |
| 缩写 | 第26页 |
| 软件环境 | 第26-27页 |
| 1 绪论 | 第27-4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27-2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8-40页 |
| 1.2.1 农村居民点提取、空间格局及其时空动态 | 第28-31页 |
| 1.2.2 遥感影像的空间上下文信息提取 | 第31-34页 |
| 1.2.3 多尺度空间上下文信息 | 第34-36页 |
| 1.2.4 景观与景观异质性 | 第36-38页 |
| 1.2.5 其他相关空间上下文信息量化方法 | 第38-40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40-43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 1.3.2 论文组织架构和安排 | 第41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 第43-54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43-47页 |
| 2.1.1 桐乡市农村居民点概况 | 第44-45页 |
| 2.1.2 高密度集中型与低密度分散型农居点并存 | 第45-47页 |
| 2.2 数据介绍 | 第47-50页 |
| 2.2.1 遥感数据 | 第47-49页 |
| 2.2.2 其他数据 | 第49-50页 |
| 2.3 数据预处理 | 第50-54页 |
| 3 农村建设用地信息提取 | 第54-75页 |
|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54-55页 |
| 3.2 面向对象分割分类技术 | 第55-56页 |
| 3.3 区域合并算法与空间上下文信息 | 第56-58页 |
| 3.4 最优尺度参数选择与构建多尺度层次体系 | 第58-63页 |
| 3.5 农村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建立 | 第63-65页 |
| 3.6 分层分类体系下的农村建设用地信息提取 | 第65-74页 |
| 3.6.1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 第65-66页 |
| 3.6.2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最优参数选择 | 第66-68页 |
| 3.6.3 基于SVM的特征空间选择 | 第68-71页 |
| 3.6.4 农村建设用地提取及农村土地覆盖情况制图 | 第71-74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4 基于空间上下文信息的农村居民点提取与细分 | 第75-109页 |
| 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75-76页 |
| 4.2 基于多尺度层次体系和景观分析的空间上下文信息提取 | 第76-86页 |
| 4.2.1 景观格局指数与空间上下文信息的结合点 | 第76-77页 |
| 4.2.2 基于多尺度空间上下文的景观指数运算 | 第77-86页 |
| 4.3 使用空间上下文信息提取独立工矿用地 | 第86-94页 |
| 4.3.1 独立工矿与空间上下文信息 | 第86-89页 |
| 4.3.2 提取精度与面积精度评价 | 第89-94页 |
| 4.4 使用空间上下文信息细分农村居民点类型 | 第94-105页 |
| 4.4.1 景观特征选择 | 第94-99页 |
| 4.4.2 结果与精度评价 | 第99-104页 |
| 4.4.3 面积精度评价 | 第104-105页 |
| 4.5 航片遥感数据的农村居民点提职 | 第105-107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5 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 第109-131页 |
| 5.1 农村居民点数量构成及其变化 | 第110-114页 |
| 5.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 第114-126页 |
| 5.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介绍 | 第114-116页 |
| 5.2.2 农村居民点分布形态及其变化 | 第116-117页 |
| 5.2.3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 第117-120页 |
| 5.2.4 农村居民点变化热点分析 | 第120-121页 |
| 5.2.5 典型区域农村居民点变化分析 | 第121-126页 |
| 5.3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 第126-12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131-132页 |
| 6.2 研究进展 | 第132-133页 |
| 6.3 研究展望 | 第133-135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135-144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