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档案学、档案事业论文--档案管理论文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研究

中文摘要第14-19页
ABSTRACT第19-22页
1. 导论第23-40页
    1.1 研究意义第23-25页
        1.1.1 理论意义第23-24页
        1.1.2 实践意义第24-25页
    1.2 概念界定第25-27页
        1.2.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5-26页
        1.2.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26-27页
    1.3 研究综述第27-34页
        1.3.1 国内研究状况第28-31页
        1.3.2 国外研究状况第31-33页
        1.3.3 研究趋势第33-34页
    1.4 主要内容第34-35页
        1.4.1 山东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现状及问题研究第34页
        1.4.2 非遗档案基础理论与管理实践研究第34-35页
        1.4.3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护管理机制研究第35页
        1.4.4 以弘扬非遗文化为契机的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再造研究第35页
    1.5 研究目标第35-36页
    1.6 研究思路第36-37页
    1.7 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第37-38页
        1.7.1 重点第37页
        1.7.2 难点第37-38页
    1.8 研究方法第38页
    1.9 主要创新与不足第38-40页
        1.9.1 主要创新第38-39页
        1.9.2 不足之处第39-40页
2.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概况第40-66页
    2.1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特征第40-43页
        2.1.1 资源丰富第40-41页
        2.1.2 种类繁多第41-42页
        2.1.3 水平高超第42-43页
        2.1.4 特色鲜明第43页
    2.2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和成就第43-58页
        2.2.1 较高的重视度第44-45页
        2.2.2 法规政策扶持第45-46页
        2.2.3 机构、设施与技术建设第46-49页
        2.2.4 资源普查第49-50页
        2.2.5 名录体系建设第50-51页
        2.2.6 资金支持第51页
        2.2.7 生产性保护第51-53页
        2.2.8 人本性保护第53-54页
        2.2.9 整体性保护第54-56页
        2.2.10 宣传展示与国际交流第56-58页
    2.3 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第58-62页
        2.3.1 非遗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第58页
        2.3.2 非遗保护现代化水平不高第58-59页
        2.3.3 非遗理论研究相对不足第59-60页
        2.3.4 经费缺口较大第60页
        2.3.5 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第60-61页
        2.3.6 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第61页
        2.3.7 非遗资源开发不科学第61-62页
    2.4 基本政策解读第62-66页
        2.4.1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考核复评管理办法》第63页
        2.4.2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63-64页
        2.4.3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第64页
        2.4.4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64-66页
3.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价值分析第66-83页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护的概念、意义与分类第66-70页
        3.1.1 非遗立档保护的概念和意义第66-68页
        3.1.2 非遗档案的分类第68-70页
    3.2 公共文化服务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第70-76页
        3.2.1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第70-71页
        3.2.2 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第71-72页
        3.2.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及建设策略第72-74页
        3.2.4 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第74-76页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价值第76-83页
        3.3.1 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撑第76-77页
        3.3.2 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丰富生动的文化资源第77-78页
        3.3.3 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多样新颖的开发服务手段第78-80页
        3.3.4 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持久强劲的发展动力第80-81页
        3.3.5 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完备科学的信息监管第81-83页
4.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立档的来源分析第83-104页
    4.1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档案收集的内容与原则第83-85页
        4.1.1 普查与收集的内容第83-84页
        4.1.2 普查与收集的原则第84-85页
    4.2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档案收集的意义第85-87页
        4.2.1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身份保护第85-86页
        4.2.2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奠定信息基础第86页
        4.2.3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权保护以及传承创新奠定基础第86-87页
    4.3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档案收集的依据与现状第87-89页
    4.4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档案收集的策略第89-104页
        4.4.1 管理保障第89页
        4.4.2 普查策略第89-93页
        4.4.3 收集范围第93-96页
        4.4.4 收集方式第96-104页
5. 基于综合档案馆的山东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管理机制分析第104-136页
    5.1 综合档案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第104-107页
        5.1.1 改善综合档案馆的馆藏结构第105页
        5.1.2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第105-106页
        5.1.3 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第106页
        5.1.4 复兴民族文化传承文化精髓第106-107页
    5.2 综合档案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位第107-111页
        5.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和融入者第107-109页
        5.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助者第109-111页
        5.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跟踪监督者第111页
    5.3 基于综合档案馆的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体制分析第111-121页
        5.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行体制及问题第111-114页
        5.3.2 基于综合档案馆的山东非遗档案管理体制的改善措施第114-121页
    5.4 基于综合档案馆的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法律分析第121-128页
        5.4.1 《非遗法》给综合性档案馆带来机遇第122-124页
        5.4.2 《非遗法》框架下综合性档案馆保护非遗面临的挑战第124-126页
        5.4.3 《非遗法》框架下综合性档案馆的策略选择第126-128页
    5.5 基于综合档案馆的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制度分析第128-136页
        5.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整理制度第128-132页
        5.5.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鉴定与保管制度第132-136页
6.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服务机制分析第136-153页
    6.1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利用服务方式分析第136-139页
        6.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放查阅服务第136-137页
        6.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第137-139页
    6.2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的宣传与教育第139-142页
        6.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宣传教育的必要性第139-140页
        6.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宣传教育的策略选择第140-142页
    6.3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的信息化保障第142-148页
        6.3.1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数字化建设第143-145页
        6.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网络化建设第145-148页
    6.4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的人才与资金保障第148-153页
        6.4.1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的人才保障第148-150页
        6.4.2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的资金保障第150-153页
结束语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7页
致谢第167-1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9-171页
附表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庄子》的“真知”研究
下一篇:现代汉语词素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