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太阳能发电论文

光伏电站站内用直流微网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控制策略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3-23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直流微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1页
        1.2.1 直流微网技术概述第14-18页
        1.2.2 直流微网国外示范工程第18-20页
        1.2.3 直流微网国内示范工程第20-21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2 光伏站内用直流微网的拓扑结构及参数设计第23-43页
    2.1 直流微网拓扑设计第23-28页
        2.1.1 直流微网拓扑结构设计第23-27页
        2.1.2 直流母线电压等级的选择第27-28页
    2.2 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装置容量配置方法第28-31页
        2.2.1 光伏电源容量配置方法第28-29页
        2.2.2 储能装置容量配置方法第29-30页
        2.2.3 基于K-means算法的光伏电站厂用电与输出功率的数据分析第30-31页
    2.3 直流微网系统内单元结构及组成第31-37页
        2.3.1 并网变流器AC-DC第31-32页
        2.3.2 光伏单元单向DC-DC变流器第32-34页
        2.3.3 储能单元双向DC-DC变流器第34-36页
        2.3.4 负荷侧变流器AC-DC第36-37页
    2.4 系统参数第37-41页
        2.4.1 系统容量参数第37-39页
        2.4.2 电路参数第39-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3 光伏站内用直流微网的控制策略第43-63页
    3.1 系统内各单元控制方法第43-50页
        3.1.1 并网变流器单元控制方法第43-44页
        3.1.2 光伏单元控制方法第44-47页
        3.1.3 储能单元控制方法第47-48页
        3.1.4 负荷单元控制方法第48-50页
    3.2 能量管理系统第50-59页
        3.2.1 能量管理系统基本控制第50-55页
        3.2.2 能量管理系统优化控制第55-57页
        3.2.3 孤岛检测第57-58页
        3.2.4 低电压穿越控制第58-59页
    3.3 示范工程和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第59-61页
        3.3.1 直流微网的经济效益分析第59-60页
        3.3.2 直流微网的社会效益分析第60-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4 光伏站内用直流微网建模与仿真分析第63-79页
    4.1 直流微网仿真建模第63-65页
        4.1.1 光伏电池模型第63-64页
        4.1.2 储能单元锂离子电池数学模型第64-65页
    4.2 运行特性仿真分析第65-69页
        4.2.1 负载单元功率变化第65-67页
        4.2.2 光伏单元功率变化第67-68页
        4.2.3 光伏、负荷双单元功率变化第68-69页
    4.3 能量管理系统仿真分析第69-77页
        4.3.1 系统级基本控制仿真分析第69-73页
        4.3.2 系统级优化控制仿真分析第73-75页
        4.3.3 孤岛检测仿真分析第75-76页
        4.3.4 低电压穿越仿真分析第76-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5 光伏站内用直流微网接地方式与故障特征第79-97页
    5.1 直流微网接地方式备选方案第79-85页
        5.1.1 主变压器的选择第79-80页
        5.1.2 直流母线运行方式的确定第80-81页
        5.1.3 直流微网接地型式的分类第81-85页
    5.2 直流微网接地方式的选择第85-91页
        5.2.1 接地方式对系统稳态特征影响第85-87页
        5.2.2 接地方式对系统故障特征影响第87-89页
        5.2.3 接地方式对电气安全影响第89-91页
    5.3 不同接地方式下故障特性仿真分析第91-95页
        5.3.1 直流母线单极接地故障第91-93页
        5.3.2 直流母线发生极间故障第93-94页
        5.3.3 交流负荷侧发生绝缘故障第94-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6.1 结论第97-98页
    6.2 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5页
附录第105-125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5-12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交通场景图像中车辆检测和分类研究
下一篇:基于IC卡数据的定制公交线路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