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说明 | 第10-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0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2 土壤温度研究方法 | 第18-27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2 估算方法 | 第23页 |
1.2.3 模型模拟方法 | 第23-27页 |
1.3 土壤呼吸研究方法 | 第27-34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3.2 实验室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3.3 模型研究方法 | 第30-34页 |
1.4 土壤呼吸影响因子 | 第34-37页 |
1.4.1 土壤温度 | 第34-35页 |
1.4.2 土壤水分 | 第35页 |
1.4.3 土壤性质 | 第35页 |
1.4.4 土壤微生物 | 第35-36页 |
1.4.5 植被类型 | 第36页 |
1.4.6 干扰因子 | 第36-37页 |
1.5 存在问题 | 第37页 |
1.6 研究思路 | 第37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模型简介与数据准备 | 第40-50页 |
2.1 TEM模型简介 | 第40-41页 |
2.2 STM模型简介 | 第41-42页 |
2.3 模拟土壤温度时空分布特征所需驱动数据 | 第42-45页 |
2.3.1 LAI数据 | 第42-43页 |
2.3.2 地表覆被数据 | 第43-44页 |
2.3.3 气象数据 | 第44-45页 |
2.3.4 二氧化碳浓度数据 | 第45页 |
2.3.5 土壤质地数据 | 第45页 |
2.3.6 高程数据 | 第45页 |
2.4 模拟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情景的响应所需驱动数据 | 第45-47页 |
2.4.1 气象数据 | 第46页 |
2.4.2 地覆数据 | 第46-47页 |
2.4.3 其它数据 | 第47页 |
2.5 模型校正与对比数据 | 第47-50页 |
2.5.1 涡度通量观测数据 | 第47页 |
2.5.2 对比数据 | 第47-50页 |
第三章 STM模型的校正 | 第50-58页 |
3.1 AMERIFLUX站点观测数据 | 第50页 |
3.2 STM模型校正方法 | 第50-54页 |
3.3 STM模型模拟土壤温度的能力 | 第54-57页 |
3.4 不确定性分析 | 第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土壤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58-68页 |
4.1 土壤温度时间变化趋势 | 第58-59页 |
4.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温度比较 | 第59-60页 |
4.3 土壤温度空间变化模式 | 第60-61页 |
4.4 土壤温度时空变化分布模式 | 第61-62页 |
4.5 模拟结果及其与其它研究结果的比较 | 第62页 |
4.6 降雨对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62-65页 |
4.7 不确定性分析 | 第6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五章 TEM模型的修改与校正 | 第68-80页 |
5.1 TEM模型异养呼吸计算方法 | 第68页 |
5.2 MIC-TEM模型土壤异养呼吸计算方法 | 第68-71页 |
5.3 AMERIFLUX站点观测数据 | 第71-72页 |
5.4 MIC-TEM模型校正方法 | 第72页 |
5.5 MIC-TEM模型敏感性分析 | 第72-74页 |
5.6 MIC-TEM预测碳通量的能力 | 第74-76页 |
5.7 MIC-TEM模型模拟的2000年至2005年碳通量结果及其与其它研究结果的比较 | 第76-77页 |
5.8 不确定性分析 | 第77-78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情景的响应 | 第80-88页 |
6.1 TEM模型模拟2006年到2100年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情景的响应 | 第80页 |
6.2 MIC-TEM模型模拟2006年到2100年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情景的响应 | 第80-82页 |
6.3 TEM模型和MIC-TEM模型模拟的土壤异养呼吸季节性变化的比较 | 第82-83页 |
6.4 土壤温度与土壤微生物生理学性质对土壤异养呼吸季节性变化的综合影响 | 第83-85页 |
6.5 讨论 | 第85-87页 |
6.5.1 MIC-TEM模型中土壤温度对R_H的影响 | 第85-86页 |
6.5.2 不确定性分析 | 第86-8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88-9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8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88-89页 |
7.3 不足之处 | 第89页 |
7.4 展望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10页 |
附录 | 第110-124页 |
附录1 | 第110-118页 |
附录2 | 第118-123页 |
附录3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