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的质的研究--以F小学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 绪论 | 第9-19页 |
| 一、选题缘起 | 第9页 |
| 二、研究的问题 | 第9-10页 |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五、相关的理论前提 | 第14-16页 |
| 六、研究的界定 | 第16-17页 |
| 七、概念的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18页 |
| 八、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研究方法 | 第19-27页 |
| 第一节 质的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一、强度抽样,选择“田野点” | 第20-21页 |
| 二、观察法 | 第21-22页 |
| 三、访谈法 | 第22页 |
| 四、口述史法 | 第22页 |
| 第二节 研究者的自反性思考 | 第22-25页 |
| 一、“我”的经历 | 第22-25页 |
| 二、“我”的经历可能对研究的影响 | 第25页 |
| 第三节 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研究的发现与解释 | 第27-53页 |
| 第一节 “田野点”相关发现 | 第27-29页 |
| 一、F小学这所学校 | 第27页 |
| 二、F小学的教室 | 第27-29页 |
| 第二节 “学习共同体”的课初印象 | 第29-39页 |
| 一、学生主体且学生协同学习 | 第29-33页 |
| 二、教师主体且学生单干学习 | 第33-39页 |
| 第三节 教师的挑战再思考 | 第39-41页 |
| 一、我作为“局外人”的思考 | 第39-40页 |
| 二、F小学老师的看法 | 第40-41页 |
| 第四节 教师如何助力课堂学习共同体 | 第41-53页 |
| 一、F小学所追求的课堂 | 第42页 |
| 二、“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文化建设 | 第42-46页 |
| 三、“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创造 | 第46-53页 |
| 第三章 研究的总结 | 第53-55页 |
| 第一节 对F小学教师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思考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对研究历程的思考 | 第54-55页 |
| 附录1 (学生作品) | 第55-59页 |
| 附录2 (课文) | 第59-65页 |
| 附录3 (田野日记) | 第65-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个人简历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