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下的伯克美学关键词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模糊”与伯克美学思想 | 第13-27页 |
| 2.1 何为模糊 | 第13-14页 |
| 2.2 模糊意象的美感来源 | 第14-19页 |
| 2.2.1 新奇 | 第14-16页 |
| 2.2.2 想象 | 第16-19页 |
| 2.3 文学语词的模糊意象 | 第19-27页 |
| 第三章 “小”与伯克美学思想 | 第27-48页 |
| 3.1 伯克关于“小”的美学观念的内涵 | 第27-40页 |
| 3.1.1 比例与小的关系 | 第28-31页 |
| 3.1.2 “小”背后的审美心理 | 第31-34页 |
| 3.1.3 崇高中的“小” | 第34-37页 |
| 3.1.4 两种特殊的“小” | 第37-40页 |
| 3.2 关于“小”的美学观念的渊源 | 第40-45页 |
| 3.3 伯克关于“小”的美学观念的局限性 | 第45-48页 |
| 第四章 “女性”与伯克美学思想 | 第48-60页 |
| 4.1 伯克对待女性态度 | 第48-51页 |
| 4.2 伯克理论中女性美的特质 | 第51-57页 |
| 4.2.1 女性美在于不完满 | 第51-54页 |
| 4.2.2 “优美”的女性标签 | 第54-57页 |
| 4.3 伯克性别美学思想的局限 | 第57-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