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低渗透油田高含水期微生物驱油技术完善与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低渗透油藏概述第13-14页
        1.1.1 低渗透油藏分布第13-14页
        1.1.2 低渗透油藏特征第14页
    1.2 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油发展阶段第14-19页
    1.3 微生物驱矿场试验第19-21页
        1.3.1 本源微生物激活工艺技术第19-20页
        1.3.2 本源微生物驱油工艺技术第20页
        1.3.3 外源微生物驱油工艺技术第20页
        1.3.4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矿场试验设计第20-21页
    1.4 胡尖山油田开发历程及存在问题第21-25页
        1.4.1 胡尖山油田开发现状第21-23页
        1.4.2 胡尖山油田开发存在问题第23-25页
    1.5 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胡尖山油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25-27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27-29页
        1.6.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7页
        1.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7-29页
第二章 微生物驱油规律及影响因素第29-51页
    2.1 总体实施效果第29页
    2.2 微生物驱油规律第29-39页
        2.2.1 压力上升,剖面改善第30-31页
        2.2.2 功能菌数量增加,菌群结构稳定第31-33页
        2.2.3 连通层发育好的生产井增油效果较好第33-34页
        2.2.4 单向、双向、多向受效增油效果依次增加第34-36页
        2.2.5 相似连通性,见菌时间越晚,增油效果越好第36-38页
        2.2.6 改善原油物性,提高原油流动性第38-39页
    2.3 微生物驱地质影响因素第39-49页
        2.3.1 剩余油饱和度第39-41页
        2.3.2 储层物性第41-43页
        2.3.3 水线推进速度第43-46页
        2.3.4 井组含水第46-47页
        2.3.5 储层非均质性第47-48页
        2.3.6 压力上升空间第48-49页
    2.4 选井选层条件第49-51页
第三章 油藏本源微生物生态多样性第51-91页
    3.1 实验材料第51-52页
    3.2 实验方法第52-56页
        3.2.1 菌群结构分析方法第52页
        3.2.2 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第52-54页
        3.2.3 PCR扩增及检测第54-56页
    3.3 菌群结构测序结果及分析第56-91页
        3.3.1 OTU结果聚类分析第56-61页
        3.3.2 多样性指数第61-62页
        3.3.3 稀释性曲线第62-63页
        3.3.4 分类学第63-69页
        3.3.5 微生物种群分布图第69-89页
        3.3.6 样品聚类结果的维恩图第89-90页
        3.3.7 样品物种分类树第90-91页
第四章 高效驱油功能菌的筛选与鉴定第91-124页
    4.1 实验材料第91-93页
        4.1.1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91页
        4.1.2 培养基第91-93页
    4.2 实验方法第93-100页
        4.2.1 样品来源第93页
        4.2.2 菌种筛选方法第93-10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0-124页
        4.3.1 油水样品中微生物菌落第100-101页
        4.3.2 高效产表面活性剂菌种的筛选第101页
        4.3.3 驱油菌株鉴定第101-103页
        4.3.4 16S rRNA鉴定第103-104页
        4.3.5 菌株的性能研究第104-115页
        4.3.6 主要代谢产物定性定量分析第115-118页
        4.3.7 2株采油功能菌的代谢规律第118-124页
第五章 驱油工程菌的构建第124-141页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124-125页
        5.1.1 培养基第124-125页
        5.1.2 菌株来源第125页
        5.1.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125页
    5.2 实验方法第125-128页
        5.2.1 质粒的构建第125-126页
        5.2.2 目标基因PCR的扩增第126-127页
        5.2.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127-128页
        5.2.4 热激法转化第128页
        5.2.5 阳性克隆鉴定第12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28-141页
        5.3.1 质粒的构建第128-131页
        5.3.2 目标基因PCR的扩增第131-133页
        5.3.3 工程菌的构建第133-134页
        5.3.4 驱油工程菌代谢产物分析第134-136页
        5.3.5 工程菌降解原油室内实验第136-141页
第六章 现场应用第141-153页
    6.1 实验区优选第141-145页
        6.1.1 挖潜潜力第141-142页
        6.1.2 物性第142页
        6.1.3 水线推进速度和含水第142-143页
        6.1.4 平面非均质性第143页
        6.1.5 压力上升空间第143-144页
        6.1.6 实验区块确定第144页
        6.1.7 试验井优选第144-145页
    6.2 元72区块微生物驱油的建议第145页
    6.3 工艺方案设计第145-146页
        6.3.1 深部调剖剂用量第145-146页
        6.3.2 驱油剂用量第146页
    6.4 施工过程及记录第146-148页
        6.4.1 段塞注入量与时间第147页
        6.4.2 施工曲线第147-148页
        6.4.3 理论与实际用量对比第148页
    6.5 实施效果分析第148-153页
        6.5.1 总体实施效果第148-149页
        6.5.2 注入井情况分析第149-150页
        6.5.3 生产井分析第150-153页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第153-156页
    7.1 结论第153-154页
    7.2 建议第154-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4-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作者简介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多孔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无线传感网中设备无关的目标定位与定位数据可靠传输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