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23页 |
1 QTL定位 | 第11-16页 |
1.1 作图群体 | 第11-13页 |
1.1.1 初级分离群体 | 第11-12页 |
1.1.2 次级分离群体 | 第12-13页 |
1.2 分子标记类型 | 第13-15页 |
1.2.1 RFLP | 第14页 |
1.2.2 RAPD | 第14页 |
1.2.3 SSR | 第14页 |
1.2.4 AFLP | 第14-15页 |
1.2.5 SNP | 第15页 |
1.3 QTL作图方法 | 第15-16页 |
1.3.1 单标记作图法 | 第15页 |
1.3.2 区间作图法 | 第15-16页 |
1.3.3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6页 |
1.3.4 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6页 |
2 导入系的应用 | 第16-18页 |
2.1 利用IL进行QTL定位与遗传效应分析 | 第16-17页 |
2.2 利用IL进行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 | 第17页 |
2.3 利用IL进行杂种优势研究 | 第17页 |
2.4 利用IL进行聚合育种 | 第17-18页 |
3 偏分离 | 第18-19页 |
3.1 偏分离概述 | 第18页 |
3.2 偏分离产生的原因 | 第18-19页 |
3.2.1 遗传搭车效应 | 第18页 |
3.2.2 偏分离热点区域 | 第18-19页 |
3.2.3 标记类型和群体类型 | 第19页 |
3.3 偏分离位点对QTL定位的影响 | 第19页 |
4 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4.1 小麦抽穗期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4.2 小麦株高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0页 |
4.3 小麦有效分蘖数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4.4 小麦穗部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1页 |
4.5 小麦千粒重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小麦导入系群体导入片段检测 | 第24-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1.2 基因型检测及SSR分析 | 第24-27页 |
1.2.1 DNA提取和检测 | 第24-25页 |
1.2.2 引物的合成 | 第25页 |
1.2.3 基于PCR原理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25页 |
1.2.4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25-26页 |
1.2.5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第26页 |
1.2.6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6页 |
1.2.7 导入片段分析 | 第26页 |
1.2.8 偏分离分析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47页 |
2.1 多态性标记筛选和群体扫描 | 第27-30页 |
2.2 小麦导入系群体基因型检测 | 第30-36页 |
2.3 小麦导入系连锁图谱及导入片段 | 第36-39页 |
2.4 导入系群体基因型组成 | 第39-40页 |
2.5 偏分离标记分析 | 第40-43页 |
2.6 偏分离热点区域 | 第43-47页 |
3 讨论 | 第47-50页 |
第二章 小麦导入系群体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第50-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50页 |
1.2 方法 | 第50-51页 |
1.2.1 田间试验 | 第50页 |
1.2.2 性状测量 | 第50-51页 |
1.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2.1 小麦IL群体及亲本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分析 | 第51-55页 |
2.2 小麦IL群体重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小麦IL群体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 第60-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页 |
1.1 材料 | 第60页 |
1.2 QTL定位方法及命名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76页 |
2.1 加性QTL分析 | 第60-63页 |
2.1.1 抽穗期加性QTL | 第60页 |
2.1.2 株高加性QTL | 第60-61页 |
2.1.3 穗下节长和旗叶叶枕-穗基部长加性QTL | 第61页 |
2.1.4 穗长加性QTL | 第61页 |
2.1.5 结实小穗数加性QTL | 第61页 |
2.1.6 单株产量加性QTL | 第61-62页 |
2.1.7 千粒重加性QTL | 第62-63页 |
2.2 上位性QTL | 第63-75页 |
2.2.1 抽穗期上位性QTL | 第63页 |
2.2.2 株高上位性QTL | 第63页 |
2.2.3 穗下节长上位性QTL | 第63-64页 |
2.2.4 旗叶叶枕-穗基部长上位性QTL | 第64页 |
2.2.5 穗长上位性QTL | 第64页 |
2.2.6 结实小穗数上位性QTL | 第64-65页 |
2.2.7 单株产量上位性QTL | 第65页 |
2.2.8 千粒重上位性QTL | 第65-75页 |
2.3 小麦IL群体重要农艺性状QTL的热点区域 | 第75-76页 |
2.3.1 小麦IL群体重要农艺性状加性QTL热点区域 | 第75页 |
2.3.2 小麦IL群体重要农艺性状上位性QTL热点区域 | 第75-76页 |
3 讨论 | 第76-84页 |
3.1 与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 | 第76-77页 |
3.2 水分条件对QTL表达的影响 | 第77-78页 |
3.3 小麦重要农艺性状QTL热点区域 | 第78-84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Abstract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