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直翅目害虫论文

蝗虫微孢子调控飞蝗白化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分子机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1页
    1.1 蝗虫生物防治第12-15页
        1.1.1 病原微生物第12-14页
        1.1.2 天敌第14-15页
    1.2 蝗虫微孢子研究概况第15-17页
        1.2.1 蝗虫微孢子的生物学特性第15-16页
        1.2.2 蝗虫微孢子对飞蝗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6页
        1.2.3 蝗虫微孢子对飞蝗行为的影响第16-17页
        1.2.4 蝗虫微孢子对飞蝗型态的影响第17页
    1.3 昆虫体表形态的调节机制第17-19页
        1.3.1 昆虫体色调节的分子水平研究第17-18页
        1.3.2 昆虫体壁骨化现象及机制研究第18-19页
        1.3.3 蝗虫体色调节因子研究第19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5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蝗虫微孢子调控飞蝗白化的机制第21-34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1.1 虫源和微孢子第21页
        2.1.2 主要用具和试剂第21-22页
        2.1.3 主要仪器第22页
    2.2 试验方法第22-26页
        2.2.1 接种方法第22页
        2.2.2 取样方法第22-23页
        2.2.3 飞蝗体表色斑分析第23页
        2.2.4 总黑色素和真黑色素含量测定方法第23页
        2.2.5 碱溶性黑色素含量测定方法第23页
        2.2.6 多巴胺含量测定方法第23-24页
        2.2.7 酪氨酸酶活性测定方法第24页
        2.2.8 酚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第24页
        2.2.9 m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第24-25页
        2.2.10 mRNA的qRT-PCR分析第25页
        2.2.11 数据分析第25-26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6-33页
        2.3.1 蝗虫微孢子对飞蝗体色的影响第26-27页
        2.3.2 蝗虫微孢子对飞蝗体表色斑的影响第27页
        2.3.3 蝗虫微孢子对种群中健康飞蝗体表色斑的影响第27-29页
        2.3.4 蝗虫体壁中黑色素含量测定第29-31页
        2.3.5 飞蝗血淋巴多巴胺含量分析第31-32页
        2.3.6 蝗虫微孢子对飞蝗体壁多巴胺代谢通路的影响第32-33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33-34页
第三章 蝗虫微孢子对浅色型飞蝗的致病作用及机制第34-43页
    3.1 试验材料第34-35页
        3.1.1 虫源和微孢子第34页
        3.1.2 主要用具和试剂第34-35页
        3.1.3 主要仪器第35页
    3.2 试验方法第35-37页
        3.2.1 接种方法第35页
        3.2.2 取样方法第35页
        3.2.3 生测分析第35页
        3.2.4 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第35-36页
        3.2.5 血球计数第36页
        3.2.6 m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第36页
        3.2.7 mRNA的qRT-PCR分析第36页
        3.2.8 数据分析第36-3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3.3.1 蝗虫微孢子对两表型飞蝗的毒力第37-38页
        3.3.2 蝗虫微孢子对两表型发育的影响第38-39页
        3.3.3 两表型飞蝗免疫基因表达的比较第39页
        3.3.4 飞蝗血淋巴对蝗虫微孢子侵染的免疫反应第39-41页
        3.3.5 蝗虫微孢子在浅色型飞蝗后肠的增殖第41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41-43页
第四章 两种表型飞蝗体色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差异第43-60页
    4.1 实验材料第43-44页
        4.1.1 虫源和微孢子第43页
        4.1.2 主要用具和试剂第43页
        4.1.3 主要仪器第43-44页
    4.2 试验方法第44-48页
        4.2.1 取样方法第44页
        4.2.2 m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第44页
        4.2.3 mRNA表达量的qRT-PCR分析第44页
        4.2.4 文库的制备和illumina测序第44-46页
        4.2.5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方法及参数第46-47页
        4.2.6 数据分析第47-4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8-58页
        4.3.1 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第48-49页
        4.3.2 reads的预处理及参考基因组比对第49-50页
        4.3.3 差异基因的筛选第50-55页
        4.3.4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第55-56页
        4.3.5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第56-57页
        4.3.6 丝氨酸蛋白酶相关基因转录差异第57页
        4.3.7 P450和过氧化物酶体相关基因转录差异第57-58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58-60页
第五章 蝗虫微孢子对飞蝗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机制第60-72页
    5.1 试验材料第60-61页
        5.1.1 虫源和微孢子第60页
        5.1.2 主要用具和试剂第60-61页
        5.1.3 主要仪器第61页
    5.2 试验方法第61-63页
        5.2.1 接种方法第61页
        5.2.2 后肠组织准备第61页
        5.2.3 DNA抽提和PCR扩增第61页
        5.2.4 高通量测序第61页
        5.2.5 序列加工和细菌种群分析第61-62页
        5.2.6 m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第62页
        5.2.7 免疫基因表达量分析第62页
        5.2.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析第62-63页
        5.2.9 数据分析第6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3-70页
        5.3.1 蝗虫微孢子侵染对飞蝗后肠细菌丰富度的影响第63-64页
        5.3.2 蝗虫微孢子侵染对飞蝗后肠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第64-65页
        5.3.3 飞蝗后肠菌落的组成分析第65-69页
        5.3.4 蝗虫微孢子对飞蝗后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的影响第69-70页
        5.3.5 蝗虫微孢子对飞蝗后肠免疫基因Peroxidase和Attacin mRNA表达量的影响第70页
    5.4 小结与讨论第70-72页
第六章 总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5页
致谢第85-86页
作者简介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烟盲蝽及其近缘种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下一篇:免耕播种机偏转侧滑式防堵开沟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