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 1 植被恢复技术概况 | 第14-15页 |
| ·原理及原则 | 第14页 |
| ·目标的确定 | 第14页 |
| ·步骤 | 第14页 |
| ·技术方法 | 第14-15页 |
| 2 植被恢复及治理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对原生植物群落的影响 | 第15-17页 |
| ·群落演替 | 第15-16页 |
| ·群落数量特征变化 | 第16页 |
| ·植被多样性研究 | 第16-17页 |
|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7页 |
|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17-18页 |
| 3 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概述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康定县不同海拔高度公路裸露边坡植被恢复 | 第19-36页 |
| 1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 第19-21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 ·样地分布及草种选择 | 第19-21页 |
| 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第21-23页 |
| ·试验内容 | 第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 ·播种量 | 第21页 |
| ·植被调查、生物量测定 | 第21-22页 |
| ·土壤侵蚀度的测定 | 第22页 |
| ·灰色关联系数综合评定法 | 第22-23页 |
| ·数据处理 | 第2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3页 |
| ·边坡人工植物群落特征 | 第23-32页 |
| ·不同海拔高度下植被覆盖度特征 | 第23-26页 |
| ·不同海拔高度下草种高度变化 | 第26-29页 |
| ·不同海拔高度下植被生物量特征 | 第29-32页 |
| ·不同海拔高度下各组合的土壤侵蚀度 | 第32-33页 |
| 4 植被恢复成效的综合对比 | 第33-34页 |
| 5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植被恢复成效的综合评定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色达县不同类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治理 | 第36-46页 |
| 1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36页 |
|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 ·样地分布及草种选择 | 第37页 |
| ·试验步骤 | 第37页 |
| 2 内容及方法 | 第37-39页 |
| ·试验内容 | 第37-39页 |
| ·播种量 | 第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页 |
| ·植物群落特征 | 第39页 |
| ·土壤性状特征 | 第3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 ·补播处理后退化草地后植物群落特征 | 第39-44页 |
| ·主要植被组成及重要值 | 第40-41页 |
| ·总盖度的变化 | 第41页 |
| ·植物群落特征 | 第41-43页 |
| ·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 ·补播处理退化草地后土壤基本物理性状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裸露边坡、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项目效果讨论与结论 | 第46-50页 |
| 1 讨论 | 第46-48页 |
| ·植被恢复中植物种类的选择 | 第46页 |
|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 第46-47页 |
| ·防护效益 | 第47-48页 |
| 2 结论 | 第48-49页 |
| ·边坡植被恢复试验 | 第48页 |
| ·退化草地植被治理恢复 | 第48-49页 |
| 3 建议意见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