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4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7-8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本文的架构和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 第14-19页 |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 | 第14页 |
·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14-15页 |
·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呈现出不对称性 | 第15页 |
·度量信用风险的相关数据缺乏,且难以获取 | 第15页 |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对信用风险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第15页 |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历史原因分析 | 第15-16页 |
·信用风险的计量 | 第16-19页 |
·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第16-17页 |
·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19-24页 |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所取得的进步 | 第19-21页 |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所采用的方法 | 第21-22页 |
·商业银行已全面推行更加严格的贷款分类办法 | 第21页 |
·商业银行积极实施内部评级法,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 第21页 |
·商业银行以数据库为基础对信用风险进行计量和管理 | 第21-22页 |
·案例分析——建设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 第22-24页 |
·建立权利与效率相互制衡的统一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 | 第22页 |
·较为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规范的风险偏好 | 第22页 |
·进行结构调整防范系统性风险及努力构建国际一流的风险管理体系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存在相应的差距 | 第24页 |
·缺乏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和管理工具 | 第24-25页 |
·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不够成熟 | 第25页 |
·信用风险的度量未能实现动态评级 | 第25-26页 |
·缺乏足够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 第26页 |
·信用风险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不够完善 | 第26页 |
·政府对信用风险的监管范围过于狭窄 | 第26-28页 |
第五章 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实践及经验借鉴 | 第28-31页 |
·德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 第28页 |
·法国巴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 第28-29页 |
·美国花旗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核心——信贷管理模式 | 第29-31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 第31-42页 |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举措 | 第31-37页 |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 第31-32页 |
·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 第32-33页 |
·加快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步伐 | 第33-34页 |
·建立动态的风险评估体系,完善风险预警系统 | 第34-35页 |
·引入国外先进的风险度量模型,提高信用风险的度量技术 | 第35页 |
·加快信用风险管理专家队伍的建设步伐 | 第35-36页 |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 第36页 |
·根据风险相关性原则,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集成管理 | 第36-37页 |
·商业银行外部管理举措 | 第37-42页 |
·加快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步伐 | 第37-38页 |
·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外部金融监管力度 | 第38-39页 |
·合理谨慎地发展我国风险转移市场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详细摘要 | 第45-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