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舆的李杜论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研究旨趣及研究方法 | 第8-11页 |
一、概述 | 第8-9页 |
二、选题原因及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第二节 历代李杜之争概述 | 第11-15页 |
一、唐代的李杜并称 | 第11-12页 |
二、宋代的扬杜抑李 | 第12-13页 |
三、明清时的李杜并尊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潘德舆李杜论提出的背景 | 第15-22页 |
第一节 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学术背景 | 第17-22页 |
一、性灵文学思潮 | 第17-18页 |
二、经世致用文学思潮 | 第18-20页 |
三、复古思潮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潘德舆李杜论的主要内容 | 第22-35页 |
第一节 考辨主要生平事迹 | 第23-27页 |
一、人事交往与称号问题 | 第23-26页 |
二、李、杜之死因 | 第26-27页 |
第二节 评李杜诗歌 | 第27-35页 |
一、诗歌渊源 | 第27-28页 |
二、不同诗体的评价 | 第28-32页 |
三、李杜诗歌不足之处 | 第32-33页 |
四、才力、学力、胸襟志向与诗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潘德舆李杜论的评价原则及特色 | 第35-43页 |
第一节 评论原则 | 第35-38页 |
一、知人论世 | 第35-36页 |
二、以人品论诗品 | 第36-37页 |
三、辩证公正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评论特色 | 第38-43页 |
一、专门化 | 第38-39页 |
二、博征旁贯而融汇创新 | 第39-40页 |
三、着眼大体,不拘细节 | 第40-41页 |
四、强烈的儒家思想色彩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