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调神法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35页 |
1. 祖国医学文献研究 | 第10-19页 |
·抑郁症属于中医的"郁证"范畴 | 第10-11页 |
·中医对郁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3页 |
·历代医家的认识 | 第11页 |
·现代中医的认识 | 第11-13页 |
·中医辩证分型及辨证施治 | 第13-19页 |
·历代医家认识 | 第13-16页 |
·中医治疗郁症的现状 | 第16-19页 |
2. 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19-35页 |
·抑郁症的病因探索 | 第19-21页 |
·神经生化方面病因学的探讨 | 第19-20页 |
·细胞分子机制 | 第20页 |
·神经免疫学 | 第20页 |
·神经内分泌学 | 第20页 |
·安全感 | 第20页 |
·心理社会因素 | 第20-21页 |
·其他因素 | 第21页 |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 第21-23页 |
·低落的情绪 | 第21页 |
·兴趣丧失 | 第21页 |
·活力减退 | 第21页 |
·思维迟钝 | 第21-22页 |
·言语、行为减少 | 第22页 |
·焦虑激越 | 第22页 |
·性欲减退 | 第22页 |
·观念消极 | 第22页 |
·睡眠食欲差 | 第22页 |
·其他症状 | 第22-23页 |
·抑郁症的分类方法 | 第23页 |
·内源性抑郁与反应性抑郁 | 第23页 |
·精神病性抑郁和神经症性抑郁 | 第23页 |
·单相抑郁和双向情感障碍的抑郁 | 第23页 |
·抑郁症的种类 | 第23-27页 |
·产后抑郁症 | 第23-24页 |
·儿童抑郁症 | 第24-25页 |
·老年抑郁症 | 第25页 |
·脑器质性/躯体疾病抑郁症 | 第25-26页 |
·脑卒中后抑郁症 | 第26页 |
·血管性抑郁症 | 第26页 |
·药源性抑郁症 | 第26-27页 |
·抑郁症的诊断 | 第27-28页 |
·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自我测试和断定方法 | 第28页 |
·抑郁症的治疗进展 | 第28-35页 |
·心理治疗过程与方法 | 第28-29页 |
·药物治疗 | 第29-32页 |
·物理疗法 | 第32-33页 |
·替代性疗法 | 第33页 |
·运动疗法 | 第33-34页 |
·联合疗法 | 第34-35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5-41页 |
1、临床资料 | 第35-36页 |
·诊断标准 | 第35页 |
·纳入标准 | 第35页 |
·排除标准 | 第35页 |
·一般资料 | 第35-36页 |
2、研究方案 | 第36-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治疗方法 | 第36-38页 |
·治疗组 | 第36-37页 |
·对照组 | 第37-38页 |
·观测方法 | 第38页 |
·疗效评价 | 第38页 |
·针刺的异常情况处理 | 第38-39页 |
·晕针的处理 | 第38页 |
·滞针的处理 | 第38页 |
·血肿的处理 | 第38页 |
·断针的处理 | 第38-39页 |
·意外事件的预防 | 第39页 |
·统计方法 | 第39页 |
3. 结果 | 第39-41页 |
·病例中断与脱落情况 | 第39页 |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对比 | 第39页 |
·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 | 第39-41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1-46页 |
1、本课题立项依据 | 第41页 |
2、疏肝调神针刺方案的确定 | 第41-44页 |
·关于头部穴位的选择 | 第42页 |
·关于体部穴位的选择 | 第42-44页 |
·针刺方法的选择 | 第44页 |
3、疏肝调神法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分析 | 第44-45页 |
4、问题与展望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表1 | 第52-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