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与有机质来源相关的生标物参数 | 第9-10页 |
·与成熟度相关的生标物参数 | 第10-11页 |
·与沉积环境相关的生标物参数 | 第11-12页 |
·与时代相关的生标物参数 | 第12页 |
·与油气源对比相关的生标物参数 | 第1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烃源岩发育分布特征 | 第13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第13页 |
·典型气藏气源剖析 | 第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3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区域地层及岩性特征 | 第17-23页 |
·震旦系 | 第18-19页 |
·寒武系 | 第19页 |
·志留系 | 第19-20页 |
·二叠系 | 第20-23页 |
第3章 烃源岩展布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23-37页 |
·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烃源岩 | 第23-25页 |
·上震旦统灯影组灯三段烃源岩 | 第25-26页 |
·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 | 第26-28页 |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 | 第28-29页 |
·下二叠统茅口-栖霞组烃源岩 | 第29-33页 |
·栖霞组 | 第30-31页 |
·茅口组 | 第31-33页 |
·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 | 第33-35页 |
·上二叠统大隆组烃源岩 | 第35-37页 |
第4章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岩石中可溶有机质抽提 | 第37页 |
·族组成分离 | 第37-38页 |
·色谱—质谱联机分析 | 第38-40页 |
第5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 | 第40-58页 |
·正构烷烃及类异戊二烯烃分布特征 | 第40页 |
·萜类化合物分布特征 | 第40页 |
·甾类化合物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三芳甾类化合物分布特征 | 第41-53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的演化特征 | 第53-58页 |
·伽马蜡烷指数和C_(24)四环萜烷相对含量分布的演化特征 | 第53-54页 |
·C_(29)/C_(30)藿烷比值和C_(35)/C_(34)藿烷比值分布的演化特征 | 第54页 |
·规则甾烷分布的演化特征 | 第54-55页 |
·三芳甾烷分布的演化特征 | 第55-58页 |
第6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应用 | 第58-84页 |
·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气源剖析 | 第58-72页 |
·工区概况 | 第58-60页 |
·储层特征 | 第60-63页 |
·气源分析 | 第63-72页 |
·普光气田气源剖析 | 第72-84页 |
·工区概况 | 第72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72-73页 |
·储层特征 | 第73-75页 |
·气源分析 | 第75-84页 |
第7章 结论及认识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