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园林史研究有待加强细化 | 第11页 |
·两岸文化相关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整修前的零星记载 | 第12页 |
·整修期间的系统性研究 | 第12-14页 |
·整修后的多元化解读 | 第14-15页 |
·大陆学界的观察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促进闽台古典园林研究的开展 | 第16-17页 |
·将知人论世史学研究方法引入园林史研究 | 第17页 |
·建立时间与空间并重的古典园林研究范式 | 第17页 |
·指导当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 | 第17页 |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研究对象在时间上的界定 | 第18页 |
·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界定 | 第18页 |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文献资料分析法 | 第19页 |
·案例调研与访谈 | 第19-20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20页 |
·综合归纳法 | 第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林家花园营建历史的研究探讨与景点分析 | 第21-35页 |
·迁居板桥前的林氏家族 | 第21-22页 |
·林家在板桥的修建活动 | 第22-24页 |
·林本源邸园兴建历程分析 | 第24-30页 |
·倾向私人使用的第一阶段 | 第24-26页 |
·更加重视社会交往的第二阶段 | 第26-28页 |
·空间结构体系成型的第三阶段 | 第28-30页 |
·林家花园与修复与台湾地区保护与修复变迁 | 第30-35页 |
·日据时期林家花园的使用 | 第30-31页 |
·留侯里的设置与林家花园的败落 | 第31-32页 |
·林家花园的调研与修复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林家花园功能诉求与建造者的分析 | 第35-38页 |
·使用者功能诉求分解 | 第35-36页 |
·私人基本使用的满足 | 第35页 |
·社交行为需求的侧重 | 第35页 |
·女性使用者尺度的突出 | 第35-36页 |
·防御与安全的需求 | 第36页 |
·“主人”身份的判断与分析 | 第36-38页 |
·吕谢二人主导造园传说的分析 | 第36-37页 |
·林家三代人性格的特质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林家花园造园特色分析 | 第38-46页 |
·林家花园造园理法简析 | 第38-39页 |
·林家花园人文特色评述 | 第39-46页 |
·审美情趣的世俗化 | 第39-40页 |
·表现手段的浅显化 | 第40-41页 |
·商人品格的求全责备与量入简用 | 第41-44页 |
·单纯的视觉景观化与景观面向的特定化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林家花园特色成因分析 | 第46-53页 |
·台湾本土 | 第46-47页 |
·自然条件 | 第47页 |
·社会风气 | 第47页 |
·地方名园 | 第47页 |
·闽南地区 | 第47-48页 |
·意向与材料的影响 | 第48页 |
·匠师的影响 | 第48页 |
·江南园林 | 第48-51页 |
·留园影响分析 | 第49-50页 |
·网师园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西方文明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余论 | 第53-57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余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图片目录 | 第59-60页 |
附录一 林家花园平面图(摘自《板桥林本源园林研究与修复》) | 第60-61页 |
附录二 林家花园鸟瞰图(作者自绘) | 第61-62页 |
附录三 林家花园模型图(作者自绘) | 第62-63页 |
附录四 林家花园植栽图(作者自绘)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