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滨海湿地污染状况 | 第9-11页 |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 第9页 |
·滨海湿地污染现状 | 第9-11页 |
·重金属污染 | 第10页 |
·石油污染 | 第10页 |
·有机化学品污染 | 第10-11页 |
·海洋沉积质中PAHs的生物修复 | 第11-13页 |
·微生物修复 | 第11-12页 |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 第12-13页 |
·动物-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 第13页 |
·底栖动物分类与生态功能 | 第13-17页 |
·底栖动物分类 | 第14页 |
·底栖动物的生态功能 | 第14-17页 |
·生物扰动作用 | 第14-15页 |
·生物富集作用 | 第15-16页 |
·生物有效性 | 第16页 |
·生物沉降作用 | 第16页 |
·同化作用 | 第16-17页 |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沙蚕对翅碱蓬-降油菌降解菲效果的影响 | 第18-3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9-25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9-25页 |
·生物富集模型构建与管理 | 第19页 |
·生物修复组合设置和微宇宙的构建 | 第19-21页 |
·样品采集 | 第21-22页 |
·前处理方法 | 第22页 |
·线性与检测限 | 第22页 |
·回收率测定 | 第22页 |
·菲浓度测定及降解率的计算 | 第22-23页 |
·沙蚕体内菲浓度和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23页 |
·菲去除因子贡献率的计算 | 第23-24页 |
·土壤样品菌落培养和计数 | 第24-25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5页 |
·结果 | 第25-30页 |
·沙蚕对菲的生物有效性 | 第25-26页 |
·沙蚕体内菲的生物富集变化规律 | 第25页 |
·沙蚕对菲的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 | 第25-26页 |
·沙蚕对联合修复组合降解菲的影响 | 第26-30页 |
·不同生物组合对菲的降解效果 | 第26-28页 |
·不同生物组合菲平均降解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28页 |
·不同时间段沙蚕对菲去除的强化途径 | 第28-29页 |
·沙蚕的生物富集作用对菲降解的贡献率 | 第29页 |
·不同生物组合对沉积质中细菌菌落的影响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沙蚕的生物富集作用对菲降解的贡献率 | 第30-31页 |
·联合修复组合对菲的降解效果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联合修复组合对苯并(a)芘和 3-甲基菲降解效果 | 第33-4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生物修复组合设置和微宇宙的构建 | 第34-35页 |
·土壤样品采集及前处理 | 第35页 |
·苯并(a)芘和 3-甲基菲浓度测定及降解率的计算 | 第35页 |
·回收率测定 | 第35-36页 |
·土壤样品菌落培养和计数 | 第36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6页 |
·结果 | 第36-45页 |
·联合修复组合对苯并(a)芘的降解效果 | 第36-39页 |
·不同污染浓度苯并(a)芘平均降解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39-40页 |
·联合修复组合对 3-甲基菲的降解效果 | 第40-42页 |
·不同污染浓度 3-甲基菲平均降解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42-44页 |
·不同污染浓度对沉积质中降油细菌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