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36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一) 交通事故 | 第16页 |
(二) 致因要素 | 第16-17页 |
(三) 交通安全管理 | 第17-18页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3-30页 |
(三) 简评 | 第30页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0-36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36-44页 |
一、复杂系统理论 | 第36-38页 |
二、事故致因理论 | 第38-40页 |
三、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 第40-4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 第44-53页 |
一、致因要素分析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研究设计 | 第44-45页 |
二、交通事故故障树分析简介 | 第45-48页 |
(一) 故障树分析的基本名词及符号表示 | 第46-47页 |
(二) 故障树分析步骤 | 第47-48页 |
三、数据的来源 | 第48-49页 |
四、变量的定义及操作化 | 第49-51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描述性分析 | 第53-69页 |
一、事故损失情况 | 第54-55页 |
二、驾驶员要素分析 | 第55-59页 |
(一) 事故主要责任人年龄 | 第55-56页 |
(二) 驾驶员驾驶证持有情况和从业资质情况 | 第56-57页 |
(三) 驾驶员差错类型分析 | 第57-59页 |
三、车辆要素分析 | 第59-62页 |
(一) 事故车辆类型分析 | 第59-60页 |
(二) 营运类事故车辆的归属情况 | 第60-61页 |
(三) 事故车辆的安全情况 | 第61-62页 |
四、事发路段要素分析 | 第62-65页 |
(一) 事发路段的行政等级 | 第62-63页 |
(二) 事发路段道路线性 | 第63-64页 |
(三) 事发路段路面情况 | 第64-65页 |
五、事发时环境要素分析 | 第65-67页 |
(一) 事发时能见度情况分布 | 第65页 |
(二) 事发时天气状况分布 | 第65-66页 |
(三) 事发时事故车辆受其他车辆干扰情况 | 第66-67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事故发生模式及致因要素分析 | 第69-84页 |
一、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故障树构建 | 第69-78页 |
(一) 事故故障因素的提取 | 第69-73页 |
(二) 事故故障模型的建立 | 第73-78页 |
二、事故致因要素结构重要度分析 | 第78-82页 |
(一) 事故致因要素结构重要度 | 第78页 |
(二) 事故致因要素结构重要度计算 | 第78-80页 |
(三) 事故致因要素的结构重要度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交通安全管理与致因要素管理的契合度分析 | 第84-101页 |
一、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概况 | 第84-89页 |
(一) 车辆运营前的管理 | 第87-88页 |
(二) 车辆运行中的监督 | 第88-89页 |
二、基于管理角度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分析 | 第89-96页 |
(一) 河南许平南高速“1.11”交通事故管理因素分析 | 第90-94页 |
(二) 甘肃省庆阳县“2.1”道路交通事故管理因素分析 | 第94-96页 |
(三) 对其他主要致因要素的探讨 | 第96页 |
三、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96-100页 |
(一) 对道路运输经营业户的源头管理不够 | 第97-98页 |
(二)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缺乏 | 第98-99页 |
(三)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执行力不足 | 第99-100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七章 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建议 | 第101-110页 |
一、加强对道路交通运输企业的源头管理 | 第101-103页 |
(一) 督促道路运输经营业户建立道路运输安全告诫制度 | 第101-102页 |
(二) 建立对道路运输经营业户的安全评级制度 | 第102-103页 |
(三) 推行道路运输行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 第103页 |
二、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共享平台 | 第103-105页 |
(一) 统一标准以实现交通安全监控信息无障碍对接 | 第104页 |
(二) 深度挖掘安全监控信息共享平台的利用价值 | 第104-105页 |
三、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的执行力 | 第105-106页 |
(一) 树立“生命至上”的交通执法责任观 | 第105-106页 |
(二) 对交通安全专项行动抽查核实 | 第106页 |
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交通安全管理 | 第106-108页 |
(一) 继续加大对公民的交通安全法制教育 | 第106-107页 |
(二) 建立交通违法检举制度 | 第107-108页 |
(三) 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业协会的协管作用 | 第108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10-111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9页 |
附录 | 第119-129页 |
附录一:2007年至2015年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案例集 | 第119-123页 |
附录二: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变量定义表 | 第123-125页 |
附录三:不同形态事故的故障树分析 | 第125-129页 |
后记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