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简介 | 第12-16页 |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发现 | 第12-13页 |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性质 | 第13-14页 |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结构 | 第14-15页 |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应用 | 第15页 |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 微生物诱变筛选 | 第16-18页 |
·工业微生物传统诱变研究 | 第16-17页 |
·高通量筛选简介 | 第17-18页 |
3 食物蛋白质的酶法改性 | 第18-22页 |
·共价交联法 | 第19-20页 |
·蛋白水解法 | 第20-21页 |
·脱酰胺作用 | 第21页 |
·磷酸化作用 | 第21-22页 |
4 本文的立题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产PG的解朊金黄杆菌代谢特征及不同发酵体系的建立 | 第25-47页 |
1 前言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5页 |
·菌体OD_(600)值与CFU/mL的关系 | 第31-33页 |
·出发菌株的代谢曲线 | 第33-35页 |
·诱变初筛体系的确定 | 第35-41页 |
·诱变初筛体系的发酵稳定性 | 第41-42页 |
·诱变复筛体系的确定 | 第42-44页 |
·不同发酵体系的出发菌株酶活曲线 | 第44-4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诱变选育高产PG的解朊金黄杆菌的方法建立 | 第47-61页 |
1 前言 | 第47-4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菌株的紫外诱变 | 第50-56页 |
·菌株的化学诱变 | 第56-6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高通量选育高产PG的解朊金黄杆菌的方法建立 | 第61-81页 |
1 前言 | 第61-6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7页 |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7-80页 |
·甲胺-LB平板抑制解朊金黄杆菌单菌落生长的甲胺浓度 | 第67-70页 |
·甲胺-LB液体培养基抑制解朊金黄杆菌生长的甲胺浓度 | 第70-73页 |
·不同浓度PG标准品的酶活与ΔmaXV的关系 | 第73-74页 |
·ΔmaxV在96孔板中变异系数的测定 | 第74-77页 |
·不同发酵时间对ΔmaxV测定的影响 | 第77-79页 |
·测定ΔmaxV值在NIT诱变初筛中的应用 | 第79-8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解朊金黄杆菌的诱变选育及高产株性质分析 | 第81-103页 |
1 前言 | 第8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实验方法 | 第82-8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3-101页 |
·菌株Y8、Q9培养基优化 | 第83-85页 |
·菌株Y8三轮紫外诱变结果 | 第85-89页 |
·紫外诱变高产菌株产酶曲线 | 第89-91页 |
·紫外诱变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 | 第91-92页 |
·菌株Q9三轮NIT诱变结果 | 第92-98页 |
·NIT诱变高产菌株产酶曲线 | 第98页 |
·NIT诱变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 | 第98-99页 |
·高产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 | 第99-10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附录(1) | 第106-107页 |
附录(2)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