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煤田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前言 | 第14-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目的任务 | 第16-17页 |
| ·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 ·任务 | 第17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7jC文地质单元划分工作概况 | 第17-18页 |
| ·煤田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工作概况 | 第18-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 ·技术关键 | 第21-22页 |
| 2 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背景 | 第22-28页 |
| ·区域自然地理 | 第22-23页 |
|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28页 |
| ·地层 | 第23-25页 |
| ·构造 | 第25-28页 |
| 3 淮南煤田水文地质特征 | 第28-86页 |
| ·淮南煤田含、隔水层分布规律及富水性分析 | 第28-33页 |
| ·新生界松散层含、隔水层(组) | 第28-30页 |
| ·古近系“红层”相对隔水层(组) | 第30-31页 |
| ·二叠系煤系砂岩裂隙层含(隔)水层 | 第31-32页 |
| ·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水含水层(段) | 第32页 |
|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含水层(段) | 第32页 |
| ·推覆体含水层区 | 第32-33页 |
| ·淮南煤田水动力条件分析 | 第33-44页 |
| ·水位历时曲线 | 第33-41页 |
| ·水位-涌水量曲线 | 第41页 |
| ·地下水流场 | 第41-44页 |
| ·淮南煤田水化学场分析 | 第44-69页 |
| ·淮南煤田主要含水层水化学特征 | 第44-58页 |
| ·淮南煤田主要含水层离子浓度特征 | 第58-68页 |
| ·各主要水文地质单元水化学特征 | 第68-69页 |
| ·淮南煤田构造控水性特征 | 第69-82页 |
| ·断裂控水性分析 | 第70-76页 |
| ·岩溶构造控水性分析 | 第76-82页 |
|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第82-86页 |
| ·新生界各含水层(组) | 第82-83页 |
| ·基岩各含水层(组) | 第83-86页 |
| 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 第86-94页 |
|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依据 | 第86-89页 |
| ·划分资料 | 第86页 |
| ·划分要素 | 第86-87页 |
| ·划分依据 | 第87-89页 |
| ·水文地质单元分区 | 第89-94页 |
| ·一级水文地质单元 | 第89-90页 |
| ·二级水文地质单元 | 第90-91页 |
| ·三级水文地质单元 | 第91-94页 |
| 5 各单元水文地质特征 | 第94-102页 |
| ·中区 | 第94-97页 |
| ·“红层”覆盖区 | 第95-96页 |
| ·四含补给区 | 第96页 |
| ·三隔覆盖区 | 第96页 |
| ·松散层补给灰岩区 | 第96-97页 |
| ·其他含水层补给区 | 第97页 |
| ·南区 | 第97-101页 |
| ·推覆体片麻岩区 | 第98-99页 |
| ·推覆体灰岩区 | 第99页 |
| ·灰岩裸露区 | 第99-100页 |
| ·推覆体煤系地层区 | 第100-101页 |
| ·其他地层区 | 第101页 |
| ·北区 | 第101-102页 |
| 结束语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