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绪论 | 第14-37页 |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4-17页 |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7-34页 |
·研究现状 | 第17-32页 |
·基干鸭嘴龙类 | 第22-25页 |
·鸭嘴龙亚科 | 第25-27页 |
·赖氏龙亚科 | 第27-32页 |
·存在问题 | 第32-34页 |
·研究机构缩写 | 第34-37页 |
2 研究材料、内容和方法 | 第37-53页 |
·研究材料 | 第37页 |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8-53页 |
·化石材料的识别和挑选 | 第38-39页 |
·骨学描述和对比 | 第39页 |
·系统发育分析和生物地理学推断 | 第39-40页 |
·模型聚类分析 | 第40-42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42-46页 |
·对数形式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6-48页 |
·骨组织学研究 | 第48-53页 |
3 河南省上白垩统一新的基干鸭嘴龙类 | 第53-85页 |
·地质与研究背景 | 第53-56页 |
·系统古生物学 | 第56-57页 |
·骨学描述 | 第57-77页 |
·上颌骨(Maxilla) (XMDFEC V0013) | 第58-62页 |
·颧骨(Jugal) (XMDFEC V0013) | 第62-64页 |
·齿骨(Dentary) (XMDFEC V0013) | 第64-67页 |
·上颌骨齿(Maxillary teeth) (XMDFEC V0013) | 第67-68页 |
·齿骨齿(Dentary teeth) (XMDFEC V0013) | 第68-69页 |
·背椎(Dorsal vertebrae) (XMDFEC V0014) | 第69-74页 |
·肩胛骨(Scapula) (XMDFEC V0014) | 第74-75页 |
·尺骨(Ulna) (XMDFEC V0014) | 第75-77页 |
·讨论 | 第77-83页 |
·根据形态学信息确认分类学地位 | 第77-79页 |
·应用模型聚类分析执行统计学检验 | 第79-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4 内蒙古二连达巴苏组的地层学、沉积学与古生物学再研究 | 第85-132页 |
·研究背景 | 第85-89页 |
·地质背景 | 第89-97页 |
·戈壁盆地的陆相上白垩统 | 第90-93页 |
·二连盆地的二连达巴苏组 | 第93-97页 |
·沉积特征 | 第97-104页 |
·粗粒沉积物 | 第99-101页 |
·细粒沉积物 | 第101-104页 |
·系统古生物学 | 第104-131页 |
·脊椎动物化石 | 第104-123页 |
·暴龙类 | 第105-106页 |
·似鸟龙类 | 第106-107页 |
·镰刀龙类 | 第107-110页 |
·窃蛋龙类 | 第110-114页 |
·泰坦巨龙类 | 第114-116页 |
·鸭嘴龙类 | 第116-121页 |
·其它脊椎动物化石记录 | 第121-123页 |
·无脊椎动物化石 | 第123-126页 |
·介形虫化石典型属种的比较 | 第123页 |
·轮藻化石典型属种的比较 | 第123-126页 |
·关于二连达巴苏组时代的生物地层学讨论 | 第126-128页 |
·二连达巴苏组恐龙动物群的对比研究 | 第128-131页 |
·小结 | 第131-132页 |
5 内蒙古阿巴嘎旗的蒙古吉尔摩龙新材料 | 第132-171页 |
·研究与地质背景 | 第132-134页 |
·系统古生物学 | 第134-135页 |
·骨学描述 | 第135-166页 |
·头骨(Cranium) | 第135-150页 |
·面部骨骼(Facial skeleton) | 第135-142页 |
·腭部(Palate) | 第142页 |
·神经颅(Neurocranium) | 第142-147页 |
·下颌(Lower jaw) | 第147-149页 |
·齿系(Dentition) | 第149-150页 |
·中轴骨骼(Axial Skeleton) | 第150-156页 |
·肩带和前肢(Pectoral Girdle and Forelimb) | 第156-161页 |
·腰带和后肢(Pelvic Girdle and Hindlimb) | 第161-166页 |
·讨论 | 第166-170页 |
·基于骨学特征和测量数据推测个体发育阶段 | 第166页 |
·鸭嘴龙形类髂骨外侧轮廓的相对弯曲分析 | 第166-170页 |
·小结 | 第170-171页 |
6 黑龙江流域上白垩统渔亮子组的董氏乌拉嘎龙的重新评估 | 第171-185页 |
·地质与研究背景 | 第171-175页 |
·系统古生物学 | 第175-176页 |
·骨学描述 | 第176-184页 |
·颧骨(Jugal) | 第177页 |
·方骨(Quadrate) | 第177-178页 |
·齿骨(Dentary) | 第178-179页 |
·乌喙骨(Coracoid) | 第179页 |
·肩胛骨(Scapula) | 第179-181页 |
·胸骨(Sternal) | 第181页 |
·肱骨(Humerus) | 第181-182页 |
·髂骨(Ilium) | 第182-183页 |
·坐骨(Ischium) | 第183页 |
·腓骨(Fibula) | 第183页 |
·有疑问的化石材料 | 第183-184页 |
·小结 | 第184-185页 |
7 北美和东亚地区上白垩统的埃德蒙顿龙和山东龙的比较骨学和系统发育关系 | 第185-2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85-186页 |
·系统古生物学 | 第186-202页 |
·骨学描述与对比 | 第202-218页 |
·成对前颌骨构成的头骨吻部 | 第202-205页 |
·鼻骨外侧面的围鼻窝后背区域 | 第205-207页 |
·成对额骨的背侧面 | 第207-209页 |
·眶后骨的颧骨突 | 第209-212页 |
·脑颅骨的枕髁 | 第212页 |
·齿骨的齿系 | 第212-216页 |
·耻骨的前耻骨突 | 第216-218页 |
·小结 | 第218-219页 |
8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19-225页 |
9 生物地理学讨论 | 第225-230页 |
10 巨型山东龙肱骨的个体发育学研究 | 第230-255页 |
·对数形式的简化主轴回归分析 | 第231-238页 |
·组织学生长动态研究 | 第238-253页 |
·个体发育阶段 | 第238-248页 |
·幼年早期阶段 | 第240-241页 |
·幼年晚期阶段 | 第241-242页 |
·幼年晚期至亚成年阶段 | 第242-244页 |
·亚成年阶段 | 第244-245页 |
·成年早期阶段 | 第245-246页 |
·成年晚期阶段 | 第246-248页 |
·生长曲线的重建 | 第248-253页 |
·小结 | 第253-255页 |
11结论 | 第255-259页 |
致谢 | 第259-261页 |
参考文献 | 第261-283页 |
附录 1:在模型聚类分析中被使用的测量属性数据集 | 第283-310页 |
附录 2:鸭嘴龙超科系统发育分析所使用的特征 | 第310-361页 |
附录 3:鸭嘴龙超科的髂骨二维几何形态测量分析所使用的坐标数据(经普氏叠合处理) | 第361-399页 |
附录 4:系统发育分析的特征数据矩阵 | 第399-414页 |
附录 5:TNT软件在替换的支序分析过程中产生的数据 | 第414-437页 |
附录 6:简化主轴回归分析所使用的肱骨线性测量数据 | 第437-439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得奖励情况 | 第439-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