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界定 | 第12-14页 |
·研究的对象 | 第12-14页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4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的基本概念 | 第18-24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的概念 | 第18-19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单体造型的概念 | 第18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整体造型的概念 | 第18-19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的发展历史 | 第19-23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历史 | 第19-20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的风格演进 | 第20-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超高层建筑部分造型设计分析 | 第24-60页 |
·现当代超高层建筑的设计风格分析 | 第24-26页 |
·以注重技术为设计特征 | 第24页 |
·以关注生态为设计特征 | 第24-25页 |
·以表达地域性为设计特征 | 第25页 |
·以非线性为设计特征 | 第25-26页 |
·结构体系对超高层建筑造型的影响 | 第26-29页 |
·超高层建筑结构选型 | 第26-27页 |
·常见结构形式的造型特点 | 第27-29页 |
·超高层建筑的平面形式设计分析 | 第29-32页 |
·对称式平面设计 | 第29-32页 |
·非对称式平面设计 | 第32页 |
·超高层建筑的整体造型设计分析 | 第32-49页 |
·超高层建筑体量的设计分析 | 第33-38页 |
·立面构成的设计分析 | 第38-49页 |
·建筑色彩的设计分析 | 第49页 |
·建筑材料的选用分析 | 第49页 |
·超高层建筑的局部空间造型设计分析 | 第49-59页 |
·入口雨棚设计分析 | 第50-51页 |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 第51-53页 |
·避难层空间设计分析 | 第53页 |
·顶部空间设计分析 | 第53-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裙楼部分造型设计分析 | 第60-89页 |
·裙楼造型的设计倾向 | 第60-62页 |
·戏剧化的尺度变化 | 第60-61页 |
·丰富的色彩构成 | 第61页 |
·跨界的造型语言 | 第61页 |
·高新技术的应用 | 第61-62页 |
·裙楼的总体布局设计分析 | 第62-64页 |
·单体量集中式布局 | 第62-63页 |
·多体量离散式布局 | 第63页 |
·街巷式布局 | 第63-64页 |
·组合式布局 | 第64页 |
·裙楼的整体造型设计分析 | 第64-77页 |
·建筑体量的设计分析 | 第64-68页 |
·立面构成的设计分析 | 第68-73页 |
·建筑色彩的设计分析 | 第73-74页 |
·商业广告的设计分析 | 第74-76页 |
·建筑材料的选用分析 | 第76-77页 |
·裙楼的局部空间造型设计分析 | 第77-88页 |
·入口空间设计分析 | 第77-81页 |
·中庭空间设计分析 | 第81-86页 |
·屋顶平台空间设计分析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组合造型及群体造型设计分析 | 第89-104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组合造型与群体造型的概念 | 第89-91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组合造型的概念 | 第89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群体造型的概念 | 第89-90页 |
·组合以及群体造型与建筑单体造型关系 | 第90-91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组合造型与群体造型的设计倾向 | 第91-92页 |
·整体化的设计倾向 | 第91页 |
·城市性的设计倾向 | 第91页 |
·层次性的设计倾向 | 第91-92页 |
·标志性的设计倾向 | 第92页 |
·主题性的设计倾向 | 第92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组合造型设计分析 | 第92-98页 |
·体量设计分析 | 第92-95页 |
·立面设计分析 | 第95-98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群体造型设计分析 | 第98-103页 |
·体量设计分析 | 第98-101页 |
·立面设计分析 | 第101-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6章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104-109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系统的概念 | 第104-106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系统的意义层面 | 第105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系统的形态层面 | 第105-106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系统形态层面与意义层面的关系 | 第106页 |
·造型系统与建筑其他系统的关系 | 第106-108页 |
·造型系统与功能空间系统的关系 | 第106-107页 |
·造型系统与结构系统的关系 | 第107页 |
·造型系统与技术系统的关系 | 第107-108页 |
·造型系统与文化系统的关系 | 第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7章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系统的构建要素 | 第109-120页 |
·以审美体验为文化内核 | 第109-111页 |
·人本主义 | 第109-110页 |
·过程体验 | 第110-111页 |
·审美倾向 | 第111页 |
·以城市环境为构思背景 | 第111-114页 |
·城市自然条件 | 第112页 |
·城市文化内涵 | 第112-113页 |
·城市天际线 | 第113-114页 |
·上位规划条件 | 第114页 |
·以建筑技术为现实依据 | 第114-116页 |
·结构形式 | 第115页 |
·技术诉求 | 第115-116页 |
·材料表达 | 第116页 |
·以功能空间为创作基础 | 第116-118页 |
·总体布局设计 | 第116-117页 |
·平面设计 | 第117-118页 |
·特定空间设计 | 第118页 |
·以造型手法为表现形式 | 第118-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8章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系统的构建模型及其应用 | 第120-149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系统构建模型的建立 | 第120-124页 |
·构建模型的建立依据 | 第120-121页 |
·构建模型的框架及内容 | 第121-124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系统构建模型的构建原理 | 第124-128页 |
·构建模型中客观条件与主观设计的关系 | 第124-125页 |
·构建模型的构建原理分析 | 第125-128页 |
·基于构建模型的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设计方法研究 | 第128-131页 |
·整体型的造型设计方法 | 第129-130页 |
·局部型的造型设计方法 | 第130-131页 |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造型系统构建模型的实际应用 | 第131-148页 |
·基于构建模型的案例分析 | 第131-141页 |
·基于构建模型的实践应用 | 第141-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49-151页 |
·主要结论及认识 | 第149页 |
·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附录一:插图索引 | 第156-165页 |
附录二:国内超高层建筑造型设计简析(高度排名前30名) | 第165-180页 |
附录三: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0-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