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银纳米材料 | 第13-15页 |
·银纳米材料的种类 | 第13-15页 |
·银纳米片 | 第13页 |
·银纳米线(棒) | 第13-14页 |
·银纳米颗粒 | 第14页 |
·银纳米簇 | 第14-15页 |
·银纳簇的合成方法 | 第15-17页 |
·化学还原法 | 第15-16页 |
·微乳液法 | 第16页 |
·微波、声波辅助法 | 第16页 |
·模板法 | 第16-17页 |
·光还原法 | 第17页 |
·银纳簇的表征 | 第17-19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法 | 第18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法 | 第18-19页 |
·荧光光谱表征法 | 第19页 |
·银纳簇的应用 | 第19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及内容 | 第19-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6页 |
第二章 以羧甲基葡聚糖为模板紫外光照射合成银纳米簇及其应用于I~-和Br~-的同时检测 | 第26-44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实验过程 | 第28-29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8页 |
·干海带样品的处理 | 第28页 |
·光谱检测溶液的准备 | 第28-2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40页 |
·银纳米簇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29-32页 |
·银纳米簇的合成条件 | 第29-31页 |
·银纳米簇的表征 | 第31-32页 |
·银纳米簇与卤素离子作用 | 第32-34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4-35页 |
·溶液酸碱度的优化 | 第34-35页 |
·干扰实验 | 第35-36页 |
·BR缓冲溶液条件下I~-和Br~-的分别检测 | 第36-37页 |
·I~-和Br~-共存时氨水条件下单独检测I~- | 第37-38页 |
·实际样品中I~-的检测 | 第38-39页 |
·复杂样品中同时检测I~-和Br~-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水溶性荧光银纳米簇应用于Mn~(2+)的检测 | 第44-56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5页 |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实验过程 | 第45-46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45-46页 |
·银纳米簇的制备 | 第46页 |
·光谱检测溶液准备 | 第4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实验原理 | 第46-48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8-49页 |
·氨水浓度的优化 | 第48页 |
·干扰实验 | 第48-49页 |
·Mn~(2+)检测的灵敏度 | 第49页 |
·合成样品中Mn~(2+)的检测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第四章 紫外光照下抑制变色酸脱色检测微量铜离子 | 第56-74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7页 |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实验过程 | 第57-58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57-58页 |
·紫外光照射过程 | 第58页 |
·头发样品的处理 | 第5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9页 |
·实验原理 | 第58-62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2-66页 |
·光源条件的优化 | 第62-63页 |
·变色酸浓度的优化 | 第63-64页 |
·酸碱度的优化 | 第64-66页 |
·紫外光照时间的优化 | 第66页 |
·干扰实验 | 第66-67页 |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主要结论 | 第74页 |
·课题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