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选题的理由及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1 概念的诠释:作家身份的考察 | 第15-22页 |
·作家身份的历史文化考察 | 第15-17页 |
·中国古代作家身份的历史考究 | 第15-16页 |
·现当代作家身份的着重审视 | 第16-17页 |
·作家身份的乡土类别表述 | 第17-20页 |
·乡土童年经验的留恋者 | 第17-18页 |
·乡土经历的恐惧者 | 第18-19页 |
·乡土生活的零接触者 | 第19-20页 |
·五四乡土作家特征的阐释 | 第20-22页 |
·感伤的精神标识 | 第20-21页 |
·朴实的写实风格 | 第21-22页 |
2 感情的羁绊:城乡文化冲突下五四乡土作家的生存体验 | 第22-29页 |
·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体现 | 第22-25页 |
·批判“国民性”主题的延续 | 第22-24页 |
·西方理性思想的渗入 | 第24-25页 |
·理性与感性的双重价值取向 | 第25-29页 |
·厌乡之情的显露 | 第25-27页 |
·乡恋情结的浮现 | 第27-29页 |
3 乡土的回望:作家身份与乡土文学的表述 | 第29-39页 |
·寻找与重构:乡土的记忆与想象 | 第29-32页 |
·乡土记忆印象式提取 | 第30-31页 |
·乡土经验想象式重构 | 第31-32页 |
·憎恶与悲悯:弱势群体的系统扫描 | 第32-35页 |
·对国民性变态的悲哀与愤怒 | 第33-34页 |
·对妇女解放的关注与呼唤 | 第34-35页 |
·批评与留恋:悲剧元素的同步呈现 | 第35-39页 |
·悲怆情绪的贯入 | 第36页 |
·悲剧主题的呈现 | 第36-37页 |
·悲凉氛围的营造 | 第37-39页 |
4 理性的剖视:作家身份与乡土叙事策略 | 第39-48页 |
·先知式启蒙者叙事视角 | 第39-42页 |
·“俯瞰”农村的腐朽 | 第40-41页 |
·正视自身处境的尴尬 | 第41-42页 |
·典型化叙事结构模式 | 第42-44页 |
·线性叙事结构的传承 | 第42-43页 |
·丰富驳杂意象的呈现 | 第43-44页 |
·隐含式叙事话语权力 | 第44-48页 |
·启蒙言说中隐含的知识话语权 | 第45-46页 |
·理性崇拜下非理性的“蒙昧”世界 | 第46-48页 |
5 现代的反思:作家身份的主体性与五四乡土小说价值 | 第48-54页 |
·乡土作家的农民身份的思索 | 第48-50页 |
·知识分子的现代意识与农民身份中乡根思维的冲突 | 第48-49页 |
·新旧冲突下,启蒙创作道路上的精神迷失 | 第49-50页 |
·乡土小说的当代文化建设 | 第50-54页 |
·五四乡土小说的价值与意义 | 第50-52页 |
·乡土小说的当代新呈现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