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空间限制与空间实践--基于B市M镇的一项实证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3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7-8页 |
| 二、研究对象 | 第8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 (一)国外社会空间研究 | 第8-10页 |
| (二)国内社会空间研究 | 第10-11页 |
| (三)国内流动儿童研究 | 第11-12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一)实地观察法 | 第12页 |
| (二)深度访谈法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空间限制:流动儿童的日常生活 | 第13-21页 |
| 一、地理环境及居住空间 | 第13-15页 |
| (一)M镇的地理环境 | 第13页 |
| (二)逼仄的居住空间 | 第13-15页 |
| 二、家庭迁移模式 | 第15-16页 |
| 三、流动儿童的日常行为空间和感应空间 | 第16-18页 |
| (一)日常行为空间 | 第16-17页 |
| (二)感应空间 | 第17-18页 |
| 四、空间边缘化与空间限制 | 第18-21页 |
| 第三章、空间实践:流动儿童的主体构建 | 第21-29页 |
| 一、“北京好”话语建构的意义 | 第21-25页 |
| (一)“北京好” | 第21-23页 |
| (二)空间认同 | 第23-25页 |
| 二、空间实践 | 第25-29页 |
| (一)房间 | 第25-26页 |
| (二)书桌 | 第26页 |
| (三)街区 | 第26-29页 |
| 结论与余论 | 第29-31页 |
| 一、结论 | 第29页 |
| 二、余论 | 第29-31页 |
| (一)空间实践的分析效力 | 第29-30页 |
| (二)流动儿童研究 | 第30页 |
| (三)研究不足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致谢 | 第33-34页 |
| 个人简历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