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8-11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4-31页 |
·工区位置 | 第14-15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5-24页 |
·地层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志留系地层精确的划分 | 第16-24页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4-29页 |
·鸭儿峡在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在潜山断层断裂中的特点 | 第24-25页 |
·构造布局和不同等级的部分区分 | 第25-29页 |
·关于对断裂形成时期的看法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研究区裂缝与岩性变化特征研究 | 第31-61页 |
·裂缝测井识别 | 第31-42页 |
·间接法裂缝识别 | 第32-41页 |
·有效裂缝的测井识别 | 第41-42页 |
·直接法裂缝识别 | 第42-55页 |
·岩心观察裂缝特征 | 第42-46页 |
·显微镜下裂缝特征 | 第46-50页 |
·成像测井裂缝特征 | 第50-55页 |
·裂缝参数计算 | 第55-56页 |
·裂缝的开度分布特征 | 第56-58页 |
·核磁共振检测结果与相关参数变化分析 | 第58-59页 |
·岩性变化特征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对样本区域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 第61-73页 |
·控制油气富集的因素分析 | 第61页 |
·构造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 第61-66页 |
·裂缝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 第66-67页 |
·不同岩性油气富集趋势的影响 | 第67-68页 |
·综合评价 | 第68-73页 |
·评价参数的选取 | 第69页 |
·确定权系数 | 第69-70页 |
·评价结果 | 第70-73页 |
第五章 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73-102页 |
·三维地质建模 | 第73-79页 |
·构造模型建立 | 第73-74页 |
·储层参数建模建立 | 第74-78页 |
·储量拟合 | 第78页 |
·将模型进行粗化 | 第78-79页 |
·油藏数值模拟 | 第79-86页 |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80-82页 |
·历史拟合 | 第82-86页 |
·丰度图分布规律 | 第86-87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87-88页 |
·新钻油井井位论证 | 第88-102页 |
结论及认识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