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法治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课题背景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方法及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4-16页 |
2 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16-21页 |
·三江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 第16-17页 |
·地理特征 | 第16页 |
·自然资源 | 第16-17页 |
·三江自然保护区生态特征 | 第17-18页 |
·多样性 | 第17页 |
·典型性 | 第17页 |
·稀有性 | 第17-18页 |
·脆弱性 | 第18页 |
·自然性 | 第18页 |
·三江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及意义 | 第18-19页 |
·保护对象 | 第18页 |
·保护意义 | 第18-19页 |
·三江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 | 第19-20页 |
·设区前的大开发阶段 | 第19页 |
·依法建区保护阶段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存在的法治问题 | 第21-32页 |
·现行法律保障不足 | 第21-23页 |
·缺乏专门法规 | 第21页 |
·现行法律缺乏协调 | 第21-22页 |
·法律层级结构不完整 | 第22页 |
·立法理念落后 | 第22-23页 |
·违法开发、过度利用 | 第23-24页 |
·湿地非法开垦 | 第23页 |
·资源过度利用 | 第23-24页 |
·环境日益恶化 | 第24页 |
·依法监管不到位 | 第24-27页 |
·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 第24-25页 |
·执法不严 | 第25-26页 |
·资金保障不足 | 第26-27页 |
·监督不力 | 第27页 |
·生态补偿制度不健全 | 第27-29页 |
·法律政策不完善 | 第27-28页 |
·缺乏资金支持 | 第28页 |
·补偿方式存在缺陷 | 第28-29页 |
·社区共管机制未形成 | 第29-31页 |
·缺少社区共管法律政策 | 第29-30页 |
·社区居民意识淡漠 | 第30页 |
·保护区管理制度僵化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对部分国家湿地保护法治经验的借鉴 | 第32-43页 |
·美国湿地保护 | 第32-34页 |
·法律体系 | 第32-33页 |
·管理模式 | 第33页 |
·特色制度 | 第33-34页 |
·澳大利亚湿地保护 | 第34-36页 |
·法律体系 | 第34-35页 |
·管理模式 | 第35页 |
·特色制度 | 第35-36页 |
·日本湿地保护 | 第36-38页 |
·法律体系 | 第36页 |
·管理模式 | 第36-37页 |
·特色制度 | 第37-38页 |
·启示与借鉴 | 第38-42页 |
·完善湿地保护法律体系 | 第38-39页 |
·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 | 第39-40页 |
·健全管理体系 | 第40页 |
·借助市场手段 | 第40-41页 |
·加强公众参与 | 第41-42页 |
·开展国际区域合作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完善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法治的对策 | 第43-60页 |
·制定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地方法规 | 第43-47页 |
·立法目的和原则 | 第43-44页 |
·制度框架 | 第44-46页 |
·法律责任 | 第46-47页 |
·健全保护区专管体制 | 第47-48页 |
·建立专管机构 | 第47-48页 |
·健全监督体制 | 第48页 |
·健全保护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48-51页 |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 | 第49页 |
·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 | 第49-50页 |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 第50页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体 | 第50-51页 |
·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 | 第51页 |
·建立保护区开发许可证制度 | 第51-54页 |
·许可的目的 | 第51-52页 |
·许可的范围 | 第52页 |
·许可的标准 | 第52-53页 |
·许可证审批程序 | 第53页 |
·监督机制 | 第53-54页 |
·健全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 | 第54-57页 |
·明确补偿主体 | 第54页 |
·明确受偿主体 | 第54-55页 |
·明确补偿范围 | 第55页 |
·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 第55页 |
·完善补偿方式 | 第55-56页 |
·保障补偿资金 | 第56-57页 |
·建立保护区社区共管制度 | 第57-59页 |
·共管的目的 | 第57页 |
·共管的原则 | 第57页 |
·共管的组织形式 | 第57-58页 |
·共管的实现形式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