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3页 |
| ·国内外稠油降黏工艺现状 | 第7-10页 |
| ·静态混合器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第2章 塔河掺稀稠油井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16-31页 |
| ·塔河油田抽油工艺应用现状 | 第16-24页 |
| ·塔河油田原油物性 | 第16页 |
| ·液力反馈泵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 ·入井后悬点载荷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4页 |
| ·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 第24-30页 |
| ·抽油井井口黏度波动大 | 第24页 |
| ·悬点载荷波动大 | 第24-25页 |
| ·抽油杆断脱较严重 | 第25-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光管环空稠油掺稀降黏效果数值模拟 | 第31-48页 |
| ·几何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31-32页 |
| ·几何模型 | 第31页 |
| ·网格划分与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31-32页 |
| ·数学模型与边界条件设置 | 第32-35页 |
| ·多相流模型的选择 | 第32-34页 |
| ·物性参数的选取 | 第34-35页 |
| ·流体参数与边界 | 第35页 |
|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 ·温度及入口黏度变化对降黏效果影响分析 | 第43-46页 |
| ·光管环空掺稀掺稀比敏感性分析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混合器稠油掺稀降黏效果数值模拟 | 第48-66页 |
| ·几何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48-50页 |
| ·几何模型 | 第48页 |
| ·网格划分 | 第48-50页 |
| ·数学模型与边界条件设置 | 第50-51页 |
| ·两相流模型选择 | 第50-51页 |
| ·流体参数与边界 | 第51页 |
| ·SK型静态混合器效果分析 | 第51-57页 |
| ·SD型静态混合器效果分析 | 第57-62页 |
| ·SK型及SD型混合器效果对比分析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5章 SK型静态混合器掺稀比优化设计 | 第66-82页 |
| ·SK型静态混合器元件排列角度敏感性分析 | 第66-71页 |
| ·SK型静态混合器掺稀比敏感性分析 | 第71-80页 |
| ·不同掺稀比下SK型静态混合器与光管环空掺稀对比分析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2-83页 |
| ·结论 | 第82页 |
| ·建议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7页 |